像柴静那样成长

时间:2022-07-21 21:3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像柴静那样成长

——读《看见》有感

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现将自己的点滴想法做以下交流:

《看见》记录了央视记者柴静在十年记者生涯中的所见,文如其人——朴素、客观、敏锐、善感,字里行间弥散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她身上积淀下来的沉稳厚重与人文关怀。文中,她用她的眼睛带我们去“看见”,看见那些阳光洒不到的角落,看见那些触目惊心的真实,看见那些震撼人心的片刻: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环境污染、公民意识、教育缺憾、家暴„„循着她的笔,行走在他人的生活中,我一点点“看见”,一次次不由自主地呆住,不敢也不愿相信——同在一片蓝天下何以人的命运竟会如此不同?一次次不甘心地发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众,需要什么样的引领,才能不再倒退,不再掩饰,不再愚昧?

书中的许多案例我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但也只是知道,没有追根溯源的了解,就没有洞悉根本的思考,也就不会形成认识。如果说关于很多事情,我原来只是了解一点皮毛,那么柴静用她的讲述,原模原样地还原,让我对很多人,很多事,有了触底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不只是认识本身,就像她所说,她只记录,只描述事实,不发表评论和感慨,留给观众和读者自己去体会。

《我只是讨厌屈服》中陈法庆的不屈服、郝劲松的不屈服、美国公车案中黑人妇女的不屈服,电影《飞跃疯人院》中麦克默菲的不屈服,让人感到的是那样地痛快淋漓,可是他们在不屈服的路上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又是那样地令人揪心,尤其是当只有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读这个章节时,我确实读到了不屈服,并为此拍手叫好,但我感觉读到更多的却是屈服。陈法庆为村里的环境污染四处奔走时,村里人知道他做得对,却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甚至觉得他在多管闲事;农民因为相信了“不屈服”,言辞激烈地反对征地,结果被判入狱;小区物业多收费,业主委员会打赢官司,但物业不作为,停水停电,小区业主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倒认为帮他们打赢官司的人多管闲事,倒打一耙„„凡此种种,令人心灰意冷。为何我们的国人会认为“选择屈服,是因为投入太多,而收获太少或根本没有”,为何大家都会说“自己是普通人,却希望别人都能做个公民,让别人来帮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权利”为何“中国人习惯了听从权威教育成‘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我想起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文中说得好——“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是的,今天你的权力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力。 正是龙应台这样拍案而起的勇气和魄力,引领台湾人不向任何伤害台湾、伤害人民的作为屈服,而今的台湾人才能够为捍卫自己的权利,建设美丽台湾,把公民权力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让国家元首进监狱,这是一种怎样的不屈服?而我们却还停留在什么地方?

读到这里,我汗颜了。如果说国人习惯了听从权威,被教育成了这样,那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我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当学生对问题对事提出不同看法时,我是尊重理解并鼓励前行,还是简单粗暴不由分说?我对我的学生怎么做,他们就会在潜意识里要求自己怎么做,将来就会对别人怎么做,一旦他们习惯了听从,习惯了服从,也就习惯了把自己的思想束缚起来,不再思考,便又彻底成了屈服的一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读来是一千种不同的看见”,我看见了什么,是缘于我身在何处,我心中所思所想,我期待从书中“看见”什么。

我想,我看到了。

《采访只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留下的是深深的思索。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老师在上面描绘了什么就留下了什么,或许长大后,孩子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擦去一些,并重新画上自己喜欢的画面。然而当孩子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不喜欢却要承受着时,也许还没来得及擦去,纸就已经破了。药家鑫身上所发生的悲剧归根结底要在他们的父母那里找原因,教育是一面镜子,很不幸的是,他的这面镜子从来没有教给他理解、信任和尊重,只有暴力和无条件服从。所以我说,他是个悲剧,无可避免地,要给别人带来悲剧。而这个悲剧如果带给社会的只有谩骂和鄙夷,那就是整个社会更大的悲剧了。

读《双城的创伤》,从心底里淌出深深的悲悯。孩子心里的苦,大人们似乎从来都是不置可否不以为然的孩子们想要表达一点什么想要得到一点什么,


竟然要用死亡相助才能得到,这是怎样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孩子的父母竟还是那样地不知所以然!想来他们自己一路就是这么被不以为然地走过来的以为有得吃,有得穿,便是对孩子有了交代。却不知,成长中的孩子,心灵上的慰藉有时比吃饭穿衣更加重要,当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理解,便只有在朋友当中寻,会轻易地许下“生死之约”便也不奇怪了。

《事实就是如此》无以言表的愤慨一下一下敲击着我的心。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荒谬之事发生本不奇怪,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就算是娱乐生活也不为过。然而,从一个小镇到一个县,再到省厅,到国家部门,从上到下,众口一致,竟然假的也成了真的。古代有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作为反面典型被讽刺至今。不想,今天的“三人成虎”竟有了国家权威部门的撑腰。不禁要问:这一层一级的核查工作都是闹着玩的吗?在这样的是非面前仅仅是一句“信任”就可以取代所有的技术层面的查对吗?原来政府偷起懒来比谁都偷懒!是不是那些豆腐渣工程也是在一句“信任”下通通过关然后等待着有一天祸害百姓呢?面对权威,老百姓要怎么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欺骗、不被糊弄呢?

《看见》是一本很厚重的书,不只是书的体型,沉甸甸地一本,还有书的内容,读来常常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沉重,被什么压着一般地,想要挣脱,却又立刻警醒:这里面讲得不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事故”,绝不是一甩手,一扭头就可以当作不存在,就可以云淡风轻了。

因为真实,所以深刻。

为人师者,在整个社会面前,能做的或许很少。可是,在面对我眼前的那几十个孩子时,能做的却很多。若想让我们的社会有所改变,哪怕是一草一木的变化,须从每一个老师开始,从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开始,从这一刻开始。因为,孩子在看着我们,今天我们教给他们什么,明天他们就会怎样去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59b3d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