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班级:中文B班 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 【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 诗人 爱国精神 高洁思想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 死斗争。在《离骚》中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而楚王确实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怒”。屈原也很明确的表明自己——“功名非余心之所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只是尽自己的责任,为的是国家利益,不求高官俸禄,只希望国家人民平安无事。尽管他知道直谏会有灾难,他还是去尝试,去规劝国君,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那爱国忠君的精神发出了无限的光辉,使我们的灵魂深处为之一动。屈原明知道忠贞耿直会招致祸害,他却还是义无返顾,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不舍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廉洁和独立。 《离骚》中不仅仅体现了屈原爱国忠君的精神,同事也体现了他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对楚君的建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他敢为人先和创新,让楚君弃政秽,改变一些旧的法度。可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但是他却并不气馁,也不退缩。他积极学习,“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以彭咸之谴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都荒芜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屈原不愿背弃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不投机取巧,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德。他独好修以为常,虽被体解也不会改变。他的志向不会改变,也不会轻易让它挫败。他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追求和所信仰的一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他积极进取的真实写照。 屈原无畏,勇敢而坚定。他也有后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他陷入孤独与绝望之中,内心深处矛盾、彷徨、苦闷,自己的灵魂也在挣扎,然而最后他还是无畏无惧勇往直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始终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阽于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有着这样的信念,下定必死的决心,愿依彭咸之遗则,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他为了理想、信念、节操,不畏强权,不避生死,勇敢而坚定。在《离骚》中他不止一次提到生与死的问题,对于他来说,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了,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为理想献身也是值得的。屈原之死是个性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然而他的那种精神却是长存的。 再谈谈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思想。《离骚》中,屈原引用了很多前代那些国家治理者的政绩,希望“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的美政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7238a1d1f34693daef3e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