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张友才 来源:《北京档案》2014年第10期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当时隶属于河北省大兴县第六区的南海子地区。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把南海子地区划归刚获和平解放的北平市管辖。不久,组建成立了南苑区人民政府,管辖原南海子地区新建起来的29个行政村人民政府及所辖的216个自然村。 1952年7月,南苑区委为落实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提出的要在市郊建立一个示范性“集体农庄”的意见,向市委建议在南海子中部的姜场一带组建“集体农庄”示范点。 姜场一带位于历史上的皇家苑囿南海子的中心地域,曾是元、明、清三代帝王的狩猎场和演武阅兵之地。到晚清时期,随着大清帝国的没落而衰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决定成立“南苑督办垦务局”,对南海子实行废囿招佃垦荒。从此,这座总面积达216平方公里的皇家苑囿很快就被官宦旗人、上层太监和富豪绅商所占有,陆续建起了一百余座地主庄园。招至大批从山东、河北等地区的贫苦农民为一个个庄园主扛活打工。他们初时就住在庄园外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时间长了逐渐成为了一个个自然村。到民国初期,南苑地区又成为各系军阀争夺北京政权的军事要地。在当时国民政府宣布“旗地变民产”的政令下,南海子内的一座座地主庄园又大部分被一个个大小军阀占为己有。而姜场及附近的三槐堂、钱庄子、中立堂四个村子就是先由官宦旗人所建,后又被军阀占有的庄园村落。新中国成立之初,四村共有村民105户,其中85户为佃农,人称“穷人窝”。土改时期,各村子的土地大部分已分给了本村佃农,并组成了多家“互助组”。但也有一部分地块还没分完,仍暂时“伙种”(多户一起合种)。1952年,在共产党员刘洵的带领下,几个“互助组”合并组建成立了中立堂“穷八家”初级合作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成为了在此地组建“集体农庄”的优势条件。 北京市委很快同意了南苑区委的建议,于1952年8月,派出了以常浦、刘明为正副组长的“建庄”工作组到达姜场村。他们以中立堂“穷八家”初级社为基础,依靠共产党员和贫顾农为骨干,经过几个月的深入工作,姜场、三槐堂、钱庄子、中立堂四村已有63户农民报名入庄。按计划已经具备了“建庄”的基本条件。1953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姜场村召开了“集体农庄”成立大会。由于当时正是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特定年代,所以为农庄取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红星集体农庄”。大会选出了以于潮凯、刘洵为正副主席的农庄管理委员会。并通过了《红星集体农庄章程》。农庄的办公地址就设在姜场村,其下设4个生产队,一个大车组和一个饲养组。每个生产队为一个耕作区,实行按劳取酬、评工记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当时,庄员的劳动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到秋后,集体农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年终分红,每户平均得658元。农庄内家家兴高采烈,农庄外人人羡慕不已,都争先恐后地申请入庄。到1954年底,红星集体农庄已经发展到一千多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d4e8b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