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子吟

时间:2022-12-11 23:1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游子吟

《游子吟》 朝代:唐朝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在离开之前,有密集的接缝。恐怕我回来晚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走前,他把针线缝得很紧,担心会影响儿子的旅行。 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注:

⑴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2 暂时的:待命。

⑶意恐迟迟归:恐怕儿子在外迟迟不回家。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4 演讲:演讲。一寸草:草。这是对儿童的隐喻。心:语义双关指的是植物的茎和儿童的头脑。他说:“困难的意志”。

⑸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游子颂》中的唐诗赏析

诗人50岁才任溧阳县尉,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深的母爱一直在给孩子们洗澡。然而,对于流浪多年、没有固定住所的孟郊来说,最难忘的是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在此时缝制衣服的普通场


景,但它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前两句话“慈母手中的一根线和流浪儿子身上的一件外套”实际上是两个短语,而不是两句话。这样,从人到物,它突出了两个最常见的东西,描述了母亲和儿子的血肉之情。在接下来的两句话中,写下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把笔墨集中在这位慈爱的母亲身上。在离开前的这个时刻,母亲缝了又缝,缝得非常仔细,她担心儿子很难回来,所以她不得不把衣服缝得更结实一些。事实上,老人的心渴望儿子早日安全归来!在日常生活中最微妙的部分,都能感受到母亲的深情。简单自然,亲切动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在这一共同的场景中,却洋溢着一片纯真的爱,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让人落泪,唤起了全世界儿童的亲切联想和深刻记忆。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谁言”有些堪比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对母爱的颂歌。在官场失意的情况下,诗人充满了世界的冷漠和人生的忧愁,越来越感受到亲情的价值。“诗歌发自内心,常常让人忧心忡忡。”苏轼读孟娇诗。这首诗虽然没有绘画和雕刻,但清新流畅,朴素朴素,诗意醇厚。在这首诗的结尾,一个双关语被用来书写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流浪者圣歌》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游子颂》的创作背景: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时孟郊居官溧阳尉,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cbf6fd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