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简议 作者:张国霖 来源:《基础教育》 2017年第4期 当下,今年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酷暑之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人们密切关注着各高校的投档线和录取控制线;今年也是由沪浙两地率先尝试的高考新政实施元年,尽管各高中学校在前两年已经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变化,自然也有不少关于在新政中或异军突起或马失前蹄的消息流传。尽管在时间上略晚于高考,上海中考的投档线也在不久前公布,看到各区县之间围绕着一些传统名校就1分乃至0.5分所作的具体而微的规定,以及对主要学科所作的总成绩和单科成绩要求,单从字面上就能够感知其中竞争之烈。一年一度的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工作,不仅使得每年各地、各校、各科的总分乃至单科第一名被贴上了“状元”的标签,无数的“状元”们也在各方面的报道中每每被提及。相对而言,同样是一年一度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虽然也是全国统一考试,而且有些学科专业的考试科目都是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但是硕士研究生考试就基本没有“状元”一说。按说,这一考试的层级要更高,其影响也应该更大。为什么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就没有“状元”一说呢?从当代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应该与媒体对此投入的关注度不高有关。而媒体之所以对此关注不多,盖因研究生考试在规模上仍属小众,且各招生单位各专业学科门类众多,即使是统考,也只是局限于某一科目或某一专业,难以在较大的范围内遴选出“状元”来。当然,更主要的还在于,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方式和形式不同于高考和中考。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初试成绩只是一部分,最终录取与否还要看复试成绩,而复试又分为笔试和面试,各项成绩通过一定比例折算相加,才是总成绩。在研究生招生中,初试的第一名最终落选的情况虽然极少,但并非没有发生过。这就使得统一考试中的所谓“状元”失去了意义,因而也就没必要过多关注。自然,这里不能不说的就是,相对而言,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各招生单位的自主程度是中招、高招所不能比的。 今年六月底,高考成绩放榜没几天,就出现了一则西部某省一残障高分考生投书清华的消息。该生高考成绩很高,应在清华在当地的录取控制线上下,无奈受身体所限,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就近照应,因而在某媒体发布了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清华大学很快作出回应,认为该生成绩符合清华在该地的贫困生标准,可以录取,并承诺将给予特殊照顾。此事一则事关名校,二则主角是位身残志坚、求学上进且成绩优异的青年,因而一度成为其时的一条重磅内容,占据着不少媒体的显著位置。目力所及,人们不仅为该生的励志故事所感动,也都对清华的及时回应和郑重承诺普遍给予赞许。事有两面,针对这一事件,我们不免假设一下:如果清华大学以或直接或委婉的方式拒绝了该生的要求,人们会作出何种评议?按照清华大学的说法,该生的高考成绩应该是未达到清华在该省的正常录取分数,但超过了清华在该省针对贫困生的录取分数线,因而清华可以录取他。是不是清华大学就必须录取他呢?这确实是一个无法假设的问题。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高中,今年也恰好申请大学,她总共投出去了11份申请,收获了8份offer,最终自己选择了加州的一所大学。据她讲,她的一位同学,高中成绩本来优于她,因为缺乏社会服务内容,州外的申请一无所获。我们不免也来假设一番,如果这位学生在中国,他/她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因为绝对地按照成绩划线,分数越高越有优势,“状元”文化在当代重新粉墨登场;又因为有着“国子监”“翰林院”的传统,所谓的“北清率”成为一些地方和学校的教育追求,乃至出现了强制学生报考名校低分专业的现象。这一切都使得即使是自主招生,分数也绝不只是一个参照。而若让招生能够真正自主,就必须打破“分数决定论”的魔咒。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a51cb7e6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