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诗中东韵冬韵通押的用韵现象研究

时间:2024-02-20 00:46: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唐代科举诗中东韵冬韵通押的用韵现象研究

作者:朱慧芳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6

【提; 要】本文以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爲底本,抽取出190首唐代科举考试诗,专注对每一首诗的用韵进行了穷尽式地考证分析,将格律诗用韵要求与考试诗中体现的用韵情况进行比照,并参照前人的观点,对其体现出的东韵冬韵通押的特殊用韵现象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唐代科举诗; 格律诗; 中韵; 东韵

科举考试作爲我国古代社会重要的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特色文化现象。随着二者的发展,格律诗逐渐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并逐渐成爲科举考试中的重要部份。这些出现在科举考试中的格律诗体现出了不同与诗人在其他场合中的格律诗作的种种特点,作爲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存在于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 本文以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爲底本,抽取出190首唐代科举考试诗,专注对每一首诗的用韵进行了穷尽式地考证分析,将格律诗用韵要求与考试诗中体现的用韵情况进行比照,并参照前人的观点,对其体现出的一些重要的特殊用韵现象进行分析论证。

笔者地发现唐代科举考试诗中有三首诗作存在东韵冬韵通押的特殊用韵现象,这是与《广韵》和平水韵是不一致的:《广韵》中东韵独用,冬韵与锺韵可同用。平水韻中锺韵并入冬韵,东韵依然单独爲一韵部。二韵在《广韵》和平水韵中都不可同用。分别是: 陆贽的《禁中春松诗》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雨露恩偏近,阳和色更。高枝分晓日,灵韵杂宵。岚助炉烟远,形疑盖影。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锺/冬)。傥得迥天眷,全胜老碧。六个韵脚爲松(冬/冬),浓(锺/冬),中(东/东),重(锺/冬),封(锺/冬)峰(锺/冬)。题目中限字韵。诗中真、谆两韵同用。《广韵》中真、谆、臻三韵同用。水韵中将谆、臻两韵并入真韵。的用韵情况与其他五个韵脚有所出入。赵守俨先生对此处的按语是:“‘,《英华》卷一八七作

常沂《禁中春松诗》映殿松偏好,森森列禁。攒柯霑圣泽,疏盖引皇。晓色连秦苑,春香满汉。操将贞石固, 材与直臣。翠影宜青琐,苍枝秀碧。还知沐天眷,千载更葱。六个韵脚爲中(东/东),风(东/东),宫(东/东),同(东/东),空(东/东),茏(东/冬)题目中限字韵,诗中东韵同用。《广韵》中东韵独用。平水韵东韵独用。在《广韵》中属于东韵,平水韵中却归入了冬韵。从《广韵》的标准来判断,此处是符合用韵要求的,此处仅体现了这个字或者其同音字在由唐至宋这一时期内的语音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观《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淑景风光媚,皇明宠赐。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岂止寻常用,将传度量。人何不取则,物亦赖其。紫翰宣殊造,丹诚励匪。奉之无失坠,恩泽自天。六个韵脚爲重(钟/冬),工(东/东),同(东/东),功(东/东),躬(东/东),中(东/东)。题目中限字韵。诗中锺、东韵同用。《广韵》中东韵独用,锺、冬两韵同用。平水韵中东韵独用,将锺韵并入冬韵。重(钟/冬)明显与《广韵》和平水韵同用独用标准不符。

对于东、冬、锺三韵通押的现象,王兆鹏在《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研究》的《唐代科举考试诗赋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一文中也有提到,但并未进行任何说明。我们认爲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否定态度,视爲出韵。正如赵守俨先生视爲出韵,从而选用来满足押韵要求;一种是认可此现象的合理性,即此现象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在唐代官韵中是被认可的,科举考试中也是接受的。

分析第一种解释,即视爲出韵情况。出韵,又叫落韵”“错韵,即格律诗规定押韵必须一韵到底,不得使用属于其他韵的韵字(首句入韵的,首句允许用邻韵),否则就是出韵,是格律诗的大忌。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盛唐(约公元713779)以前,除上面欣韵的情形之外,格律诗绝对不出韵;中唐(约780840)以后,偶然不免有出韵的情形。 如果出韵的解释是合理的,那么赵守俨先生的按语就是合理的。若是依王力先生所说不改也是可以的,即使是出韵也可以容忍可以不改,但是得出允许出韵结论是在考察非科举诗的范围中得出的,这个结论适不适用在考试诗中就不得而知了。而且王力先生又在《汉语诗律学》中总结说:总之,宋代以前,格律诗出韵者,千首中难见一二首。即在非科举考试诗中出韵的情形也是少之又少的,更何况这是决定应试者一生的诗作,诗人也是尽量避免的,如果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就证明这首诗属于出韵的解释并不合理。

葛毅卿也曾说:音近相协也是例外用韵的一种。所谓音近相协即谓既不合于官韵,也不是押的通押韵或方言韵,只不过音近相协。音近相协即真正出韵的情形,很容易看出。既然能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三韵通押,那就不可能属于是出韵的情形。是音更近的通押,甚至音没有区别甚至相同的官韵。

格律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允许通韵。……科场中,诗出了韵,无论诗意怎样高超,只好算是不及格。更何况这是科举考试中的诗作,诗人怎么可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所以不可能是偶然的出韵。

既然出韵的解释是不合理的,那么就要认可东冬中三韵在科举考试中的通押是被官韵认可的。而这更加肯定的推测出在实际语音中三韵的语音史十分相近或相同的,所以才会在科举考试作诗中得到认同,允许通押。

其实很多前辈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东、冬、锺三韵在唐代可以通押的现象,只是忽略了在科举考试诗中进一步考察验证罢了,例如王力先生、唐作藩先生、史存直先生等。王力先生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语诗律学》中列举了一些著名诗人的非科举考试诗且冬东通押的格律诗。唐作藩先生在《汉语音韵学常识》中说:第一首(杜甫《雨晴》)的韵脚,’‘’‘属东韵,而属冬韵。……都超出了《广韵》里的同用规定,也与平水韵不完全相当。这就值得我们重视了。史存直先生在《从唐七家诗的用韵情况看<切韵>性质》一文中,通过对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柳宗元等七家诗的韵脚进行通押例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东韵和冬韵(包括平上去入四声)通押的例子高达173例,而且二韵通押的情况属于他所说的一般通押,……显然是因爲实际读音相同而通押的的情形。

综上,大量的非科举诗中东冬两韵已经通押,现在我们又在科举考试诗发现了东冬两韵通押的实例,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的说在唐代东冬两韵的实际发音已经相当接近甚至没有什么区别了。 参考文献

; 2002《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葛毅卿2003《隋唐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1958《汉语音韵学常识》,新知识出版社。 史存直1997《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457000; 濮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f0cc5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