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物 ——读《尤利西斯》后 作者介绍: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出生于爱尔兰一个日益破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以“绅士”自居,因参加竞选运动有功而获得待遇优厚的职业,但是由于他喜爱耍弄机智而不认真工作,嗜酒如命而不顾家庭生计,以致一家人沦落到衣食无着的境地。在乔伊斯的童年,他的父亲还是税务官员,家境还不太困难,加以父亲宠爱长子,因此他还能到有名的“克兰高士森林公学”上学。乔伊斯从小才智出众,颇为校长康眉神父的赏识,后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几乎失学时,幸亏有校长的帮助才能继续在都柏林的天主教学校上学。家庭和学校对乔伊斯的思想和性格具有复杂、深远的影响。当时整个爱尔兰都还在英国的统治下,所以究竟是“联合”(即接受英国的统治)还是自治以至独立,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乔伊斯的父亲所拥护的帕内尔(1848----1891)是一个爱尔兰民族的主义的领袖。他立场坚定,敢于挺身而出主持正义,并且能够团结广大爱尔兰人民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因而受到普遍的拥护和爱戴,被尊为爱尔兰的“无冕之王”。乔伊斯每次回家听到父辈谈话,话题永远是帕内尔,这个名字自然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后来帕内尔由于男女关系问题而在以天主教为首的社会势力打击下去世。当年仅九岁的乔伊斯写了一首诗,义愤填膺的谴责了背叛帕内尔的人。 在乔伊斯后来的作品中,爱尔兰民族主义是一个突出的思想内容,而对帕内尔的怀念,以及由于帕内尔的悲剧而引起的对爱尔兰感到失望的情绪,则是乔伊斯对祖国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乔伊斯的亲少年时期,宗教热忱尚未确定就迅速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学的热忱。从中学时期开始,他就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并且往往喜欢了一个作家就把他的全部作品都找来读完,如对但丁、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他受钦佩的作家都是如此。同时他开始写诗、写随笔、写短篇小说,初期大多是抒情性的作品。但是他的第一篇出版物却是他在都柏林上大学是写的一篇评论易卜生戏剧的论文。易卜生是乔伊斯追钦佩的作家。为了读易卜生的原著,他后来还专门学了丹麦、挪威语言(她在语言方面有天分,除此以外还通晓多种语言)。这篇文于1900年发表在英国当时最有地位的文学杂志之一《半月评论》上,并且意想 不到的获得年已七十二的易卜生本人的赞许和感谢,对于十八岁的乔伊斯说这无疑是福音自天而降,大大的坚定了她献身文学的信心和决心。然而,总的来说,乔伊斯当时的处境是艰难的。政治上,帕内尔的悲剧给他带来了对国家前 途的悲观失望;宗教上,天主教的严格控制使他感到窒息;生活上,家境越来越贫困。种种原因促使他决定离开爱尔兰,到欧洲大陆去寻找机会。从1902年到1941年他是逝世为止,乔伊斯基本上都在欧洲大陆上生活,只有几次回爱尔兰短暂的停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1903年至1904年间,他因为母亲病危赶回都柏林,在母亲逝世之后又住了一段时间。这次停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这其中包括了“布卢姆日”。 关于“布卢姆日”:在乔伊斯的实际生活中,1904年6月16日是他和意中人第一次约会并定情的日子,所以对他本人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天。世界上的《尤利西斯》爱好者早已把这一天称为“布卢姆日”。在1982年乔伊斯诞生一百周年时,世界各地都进行了纪念活动。乔伊斯的祖国爱尔兰,当时查禁《尤利西斯》最为坚决,并且是最后一个解禁的国家,如今以加倍的热情和独特的方式表示了他对《尤利西斯》所感到的骄傲。在都柏林召开的既是纪念庆祝又是学术讨论的国际性盛会期间,到了布卢姆日时,都柏林的无线电台昼夜不的全文广播这部小说,并且到了书中所提到的时间,也就是下午三点到四点有许多热心人穿上1904年样式的服装,是用符合当时历史实况的道具,分别在都柏林各处再现小说第十章中万花筒似的情结。扮演者中有演员,有政治(例如都柏林市长亲自扮演当时的爱尔兰总督),也有著名的学者(例如克莱夫·哈特扮演康眉神父)。以都柏林为舞台进行的这次许多引人入胜的活动,在这部奇特的小说的历史上,有增添了一页新奇别致的内容。 读后感: 刚读完《尤利西斯》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主角好俗气。他既没有什么英雄事迹,也没有出众的聪明才智,甚至有些猥亵﹑下流.但仔细再品味一下,觉得里面的人物才是真真正正的人,正如《阿Q正传》里的阿Q一样,他们都是世俗里的小人物,有着许许多多的缺点和人性化的特质,让读者感觉到这正是发生在实际生活中或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才得以成为经典之作,流芳百世然正是通过这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乔伊斯表现了一些他认为对于人是最宝贵东西,这也正是他的独创性和贡献。布卢姆这个人物刻画得真实无比。他在生活中固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从他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他有些窥淫癖﹑恋物癖,以及对人体排泄物的喜好。仅从布卢姆个人来看,他是个彻底体现了现代人生物属性的人物。但需要强调的是,乔伊斯对人的生物属性的表现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这种样式的表现在西方历史上只是到20世纪才成为可能,这是人文主义逐渐摆脱体制性宗教的控制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当然,乔伊斯笔下的布卢姆并非是一个被剥掉了到的外衣的赤裸裸的生物人。那个犹太人在为人方面远比与他妻子勾搭成奸的爱尔兰人博伊兰要忠厚善良,有头脑。他曾领着一个陌生的年轻盲调音师过马路(第八章),尤其是对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爱护,可以说真是感人至深。同时,在他的妻子眼中,他也是一个知识丰富、有教养、为人宽厚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妻子会重投他怀抱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读者正是通过这些第三者来了解布卢姆的忠厚﹑善良和渊博。在西欧反犹排犹之际,作者偏偏以布卢姆这样一个匈裔犹太人为此书的主人公,并把他塑造得既富于同情心,又可敬可亲,这本身也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挑战。在了解了作者乔伊斯的一些背景后,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会如此的奇特。 爱尔兰是一个宗教气氛特别浓厚的国家。大多数人民信奉天主教,而从英国来的殖民者则信奉新教(英国国教)。乔伊斯的学校是严格的天主教学校但是严格的制度和压抑对他起了相反的作用。他在书信中也清楚的表现了对基督教的厌恶心情。这种心情他致死也没有改变,临死还嘱咐他的信教的夫人不要给他举行基督教的葬礼。与此同时,我也理解了为什么这本惊世之作会被禁如此多年了:一方面,当时西方社会舆论界的传统不允许。当时一些人习惯于粉饰太平的文学作品,对于《尤利西斯》一样的独树一帜﹑正视现实的艺术风格无法接受。他们不仅口诛笔伐,而且煽动社会力量,使这本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著作”在全书出版以前就成了禁书,以至在英国﹑美国和爱尔兰都无人敢于承印.另一方面,这篇著作太过于晦涩难懂了:文体多变,结构复杂,典故繁多等.这些都是许多人读不懂的原因.因此《尤利西斯》被称作“天书”,一个原因是由于作品使用了三十多种外语,插进了一些古语、俚语和作者杜撰的词,此外还有不少文字游戏。此外,小说是通过人物脑中倏忽闪现的思绪勾勒出来的。生活中,我们脑中的念头这么跳来跳去是经常的事,然而写入作品,稍不留神就会堕入五里雾中。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我觉得乔伊斯好像把一张写就的文稿故意撕得粉碎,抛撤出去让读者一一拾起来,自行拼凑。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篇巨著:象征主义、写实主义以至自然主义等等都不足以概括乔伊斯作品的风格。他不但把人物从里到外写得那么立体化,书中连写海鸥、写猎狗处,读来也令人 叹为观止。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现代人游历现代社会的英雄史诗,而且是一部关于人的生物性的英雄史诗。 布卢姆时代据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这期间,尽管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仅管人类发明了热核武器以确保自身的毁灭,但布卢姆表现出的那种世俗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去没有减退。它明白的传达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信息:长期以来是人类不安的灵魂和肉体的二元对立是没有根据的;这种二元对立不仅应该加以克服,而且也是能够克服的。最后,三个主要人物也在团聚中找到了各自的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1e1d5af01dc281e53af0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