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一)

时间:2022-04-20 11:26: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利益矛盾的主要危害()

一定的利益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一旦利益矛盾突破了社会治理的界点,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隐患,甚至直接阻碍社会的进步。中央与地方、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并非转型期中国所特有,在主权国家治理中,都可能遭遇。但是,转型期中国的这些矛盾,具有中国式甄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大。本文重点从转型期社会利益矛盾对中央权威、对共同富裕、对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五个方面,分析利益矛盾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一、利益矛盾损害中央政府权威任何一个国家,中央权威作为主权的体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中央政府部门依法做出的决定在地方得不到落实,必然对甚至整个社会得以维系运转的法治权威提出严峻的挑战。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传统观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克服导致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和矛盾,把社会现代化运动纳入可持续发展的程序性轨道。这就必须要有中央的权威,否则,必然带来发展的缓慢、动荡甚至内乱。印度的经济学家曾说,中国经济能够比印度发展快,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有足够的权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地方官员拥权自重,不断挑战中央的权威,把中央政令当作一纸空文,势必使整个国家管理失去规范,改革的各项政策就难以落实,就可能使改革半途而废或者发生质变。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基本前提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低水平的重复投入,更重要的是对要素流动的高度阻碍和市场的人为分割,使产业做强做大所亟需的要素积聚难以在更大范围实现,技术升级困难,高度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状态,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史看,西方国家中央政府都是有意识地强化国家汲取财政能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能力,并在收入公平分配、社会保障、提供公共财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80年,西方国家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一般都在10左右,如德国为10%、英国为10%、美国为8%、瑞典为6%;1985年,德国变为47%、英国为48%、美国为37%、瑞典为65%。1900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的34%,到1985年却提高到了58.5%。二、利益矛盾影响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区域利益矛盾的恶化,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既影响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影响发展的成果共享。一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从总量上分析,198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是50%30%20%2004年变成58.5%24.7%16.8%,发展差别拉大。从增长速度分析,1981-1988年期间,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83%10.77%分别是同期东部年均增长率11.80%92%91%。三年治理整顿时期,三大地带经济增长速度均大幅度下降,其中中部下降最大,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48%,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西部增长率为6.11%,略高于东部地区。但在治理整顿结束后,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地高于中、西部,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增长格局(表:3333三大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比较年份19791980198119881989199119921993199419954.641.0011.801.005.761.0019.231.0019.231.0016.401.0013.991.00中部年均增长率相对增长率5.531.1910.830.923.480.6013.370.7013.370.7013.520.8212.510.89西部年均增长率相对增长率5.001.0810.770.916.111.0610.740.5610.740.5610.460.649.870.71资料来源:根据(全国各省、治区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统计年鉴»(19771995)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从人均GDP分析,1980年,东部与中部的差别是1.51∶12002年是2.1∶1东部与西部1980年是1.91∶12002年是2.61∶1。目前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30%,但人均GDP仅占


东部的40%(表:34日本最富的东京地区与最不发达的北海道地区的差距仅为10.7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在缩小。以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表34: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数比较单位:人民币元年份地区199019952000年东部地区2236724711334中部地区133837085982西部地区115730444687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总值为1,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如(表35)所示,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差额比1990年扩大了4.96倍(2000年是1990年的5.96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值差额多大了5.16倍(2000年是1990年的6.16倍)。表:35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比较(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年份地区199019952000年东部地区193238242中部地区116122128西部地区111表:36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东部的绝对值差额单位:人民币元年份地区199019952000年中部地区133837085982西部地区115730444687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表371997年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剃度差异比较项目东部中部西部人均GDP()地均GDP(万元/平方公里)人均工业产(万元)地均工业产值(万元/平方公里)人均进出口产值(美元)地均进出口产值(万美元/平方)使()使(/)8844.03445.03789.71476.4393.0230.331.031.04951.0769.01853.0283.340.06.212.01.83810.0199.01342.168.334.01.86.00.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7年各项具有代表性相对经济数据的东中西比值:人均GDP10.530.43,地均GDP10.220.05;人均工业产值为10.490.35,地均工业产值为10.190.05;人均进出口产值为10.100.09,地均进出口产值为10.030.01;人均实际使用外资为10.150.07,地均实际使用外资为10.06:0.01省际差距更为惊人,如浙江与贵州相比,人均GDP的差距由1991年的2.701扩大到2002年的5.3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年广东、浙江分别1.1万元和1.2万元,贵州只有5944元,相差近一倍。2002年,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是贵州的3.32倍,比1991年扩大了0.731]。另据对中国10个城镇样本省份之间的人均收入和人均工资的增长率的调查与统计,1995—1998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北京、广东和江苏的人均工资的增长率分别是84.1%79.1%55.7%而甘肃仅为3.9%2]二是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2002年,仅占全国人口25%的地级城市(不含辖县)实现的GDP占全国63%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农村实现的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国GDP15%。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从20世纪80年代年均279.2元增长到90年代的年均2104.8元,1998年达到3265元,2003年则猛增到5850.0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从最低的19851.861扩大到2002年的3.113],绝对收入差距更是扩大到5850.0元。如果考虑农民用于生产的费用,并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考虑进来,这个差距将接近614](表38。表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情况年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0477.6191.3286.32.501985739.1397.6341.51.8619901510.2686.3823.92.2019922026.6784.01242.22.5819943496.21221.02275.22.8619975160.32090.13070.22.4719985425.02160.03265.02.5119995854.32210.13644.22.6520038472.02622.25850.03.2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78页;19981999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1年较高收入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地区,而中西部及其农村地区收入相对仍然较低,农民收入的增速明显低于城镇居民,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仅


4.2%。从总体上分析,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情况在1990-2005年的1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都有较快增长,但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表:39。表39: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西部地区收入为1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对比较199019952000199019952000年东部1.231.341.411.531.931.86中部0.930.950.921.111.221.23西部111111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58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扩大了3.94倍(表:310311。表310: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绝对数比较单位:人民币元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019952000199019952000年东部17295187794085022063138中部13033644521761713962071西部14043843564255611451685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表31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单位:人民币元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99019952000199019952000年中部426154327232338101067西部3251344229829410611453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部分计算而得,其余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有关部分数据或计算整理,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三是社会成员贫富悬殊进一步扩大。有两个数据说明了转型期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一是基尼系数。中国的基尼系数1988年是0.341,在警戒线以内。但在1994年就翻过0.4312;基尼系数的国际比较国别基尼系数调查年份国别基层系数调查年份中国0.421998日本0.251993巴西0.601996韩国0.321993墨西哥0.541995法国0.331995俄罗斯0.491998德国0.301994美国0.411997印度0.381997警戒线达到0.434,而且每年以0.1%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0.4615]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甚至估计,2003年实际已达到0.5以上,中国已由一个收入差距较为均等的国家变为较为悬殊的国家(表:3126]二是欧希玛指数,即五等分法。就是把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分成五等份,1/5最贫穷的,1/5次贫穷的,1/5中间的,1/5次富的,1/5最富的。根据有关方面的抽样调查,中国1/5最穷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4.27%1/5最富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50.13%,这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向两个相反的方向移动。1994-1997年,中国最富裕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从41.80%上升到55.86%而收入最低的1/5家庭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值则从4.06%降到2.50%(表:3137]。表313:中国五等分贫富差距年份最低20%第二个20%第三个20%第四个20%20%19906.4011.0016.4024.4041.8019944.279.1214.3522.1450.1319955.509.8014.9022.6347.5019974.068.6314.1421.7750.4020032.507.6713.2521.3255.86从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对比分析,城镇1998年为3.9倍,到2000年,达到5.02倍;农村,1998年是4.8倍,到2000年,达6.5倍。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后果不仅使社会贫困问题更加突出,更使公平问题成为最大的社会热点,中央党校调研组对学员问卷调研显示,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入差距为第一,占43.9%社会治安为第二,占24.3%腐败为第三,占8.4%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89918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