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词 " 闹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乃农历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 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之名由此而来。正月十五又是春节的尾声,恰逢大地回春的良辰, 我们的祖先于是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火树银花闹花灯的元宵节。 上元节的两大主题是吃元宵和观花灯。元宵又叫汤圆、汤团,象征阖家团圆、生活甜 蜜,这一天神州大地处处弥漫汤圆的香甜气息。观花灯源于两汉、盛于唐宋,由朝廷“燃 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宗教礼法演变而来。汉武帝时就演化为全国性重大节日而世代相袭了。 中国是诗国,历代文人墨客用大量的诗词记录下元宵节的盛况。 唐代名诗人李商隐诗云:“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另一位唐朝诗人卢张祜在《正月十五夜观灯》一诗中说“千门开锁万 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上元节之夜,长安城处处 燃起绚丽的烟火,朱雀大街更有壮美的彩车巡游,诗人们用如花妙笔将唐代国都上元夜 “蜃楼海市星落雨,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热闹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宋人姜白石更咏出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足见灯火辉 煌万人空巷的“闹元宵”之夜已成为全民的“狂欢节”了 ! 我们从大量的古诗词里,领略了元宵节中的人文关怀,也隐约看出元宵节扮演了“情 人节”的角色。正月十五夜,人们吃罢元宵,涌上街头观灯、猜谜、看文艺表演,“春灯 万点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纷纷”、“楼台上下火照火,车水马龙人看人”,这种狂欢场面 正好为“有情千里来相会”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有两首流芳百世、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可 以为此作证。一是欧阳修(一说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 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首见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妨想象,“人约黄昏后”和“众里寻它千百度”这两个 经典镜头,将情人幽会和望眼欲穿的神态表露无遗了! 在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未婚女子是没有自由的,她们须遵循“三步不 出闺门”的家训,更遑论接触异性、追求爱情了!但元宵夜却破例的,女孩子们可以大大 方方走出家门挤进人流观花灯、看表演,并利用此时悄悄物色情侣,与意中人幽会。上元 节为人们提供这样一个“爱情平台”,不能不说是件值得欣慰的幸事。这当然不是创立元 宵节的初衷,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客观上给囿于“三纲五常”的青年男女创造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相识相恋的契机。但仅凭元宵夜的萍水相逢和短暂接触,实在是来 去匆匆稍纵即逝,所以想由此物色意中人、继而“私订终身”的成功率实在太低太低,难 怪欧阳修又写了首发人深思的“失恋诗”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唉,一年前元宵夜相见、相会的心上人早已难觅踪影,思念之痛令他(她) 愁肠寸断泪满衣襟,读来能不令人扼腕神伤! 笔者读初中时,曾随父母看过一出越剧《荔镜记》,演的是江南才子陈伯卿与女子黄 五娘元宵夜赏花灯一见钟情的故事,那“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闹花灯”场面和男女主人 公互吐心曲的欣喜之状,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前年央视戏曲频道曾播过川剧《春灯谜》, 描述贫寒书生宇文彦与四川节度使韦初中之女韦文凤元宵夜因赏灯、猜谜互生爱慕,经历 种种波折最终喜结秦晋的奇缘。而那个“破镜重圆”的典故更是妇孺皆知了:相传南北朝 时兵荒马乱,南朝后主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陈贞与驸马徐德言被迫离散,临别时双双约定 各持半块铜镜于每年元宵夜在花灯下相会,两人流离颠簸受尽磨难,终在三年后的上元节 破镜重圆! 现代人早已跳出封建礼教的窠臼与束缚,谈情说爱再也不必借助什么节日了。元宵节 的“闹花灯”,图的就是释放欢乐、张扬幸福!小时曾在北京度过几个元宵节,那个晚上, 大前门、灯市口、地安门、东四牌楼一带简直就是灯的海洋,据说“灯市口”的地名就是 因此而来呢。“细马轻车巷陌腾,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闲煞团圆月,多少游人只看灯”、 “琉璃窑厂路西东,人在红云绛雾中,骄马如龙车似水,衣香鬓影惜匆匆”……这些诗词 把大栅栏、琉璃厂一带的元宵灯市,描写得何等热闹非凡?而细数全国各地的元宵节,用 它们来形容不也非常贴切么? 那甜蜜可口的元宵、争奇斗艳的花灯,何以历经千古而世代相传?因为它们浓缩了一 种深厚的人文关怀与人性魅力!如今,中华大地政通人和、民富国强,元宵夜更成为国人 表达欢乐祥和氛围的盛大舞台。朋友,元宵节之夜,当你偕亲人沿街观赏流金溢彩五光十 色的花灯,重温“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一定会觉得别样的温馨与欣慰吧, 那令人惊艳的璀璨灯火,不正在为普天下炎黄子孙深深祝福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4e6506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