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1500 字 《朝花夕拾》 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录, 虽然与《呐喊》 文体不同,但我总觉得这两本书是相互衬托的。 《呐喊》是 一本很严肃的书,读完它总会有一种紧张感,为当时中国的 境遇而紧张, 《朝花夕拾》则不同,虽然其中也有对封建旧 文化的批判,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一 种给以心灵的慰藉。 是谁说过,回忆是不断被拼凑才能被记住 ?在《朝花夕 拾》的几个片段中,我读到了这位在旧中国闯荡的侠客少有 的柔情的一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侠骨柔情吧 ? 首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耳熟能详的文章, 文章一开头就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碧 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 ”这简直就是 一副令人羡慕的儿童乐园。鲁迅先生在这里拔何首乌,摘覆 盆子、抓小鸟,那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童年生活。由此我不得 不想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 给自己的孩子报了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艺术班被家长们列入 了考虑范围,即便知道孩子学了几次就不想学了,只是在补 习班上发呆浪费时间,他们仍然认为这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多么残酷啊 ! 蔡康永说:“父母爱自己的小孩,如果只是为了 延续后代或者是为自己增光抹彩,这种爱就太荒芜了,充满 了交易的感觉,这种爱当然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仍会不寒而 栗,这种荒芜的爱。 ”很多父母也许并不是出于功利之心, 只是不想让孩子比别人“矮一截” ,但似乎这种强制的方法 总会给孩子带来太多伤害。童年只有一次,家长所应该做的 不是剥夺他们自由的时间,而是给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同 时加以正确引导,这么做的成果绝对好于强制他们去上各种 补习班。 令我瞠目结舌的是最近闹的比较凶的一位妈妈,人称 “虎妈”,她对待自己的孩子采取十分严苛的教育态度,方 式之狠令人咂舌,可以想见那个家庭很少充满所谓的温馨。 当然,最后这位妈妈成功了,两个孩子都有了出息。为此, 她还写了一本书将自己的心得介绍了出来。我不禁愕然,这 位母亲,你是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你给孩子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又作何解释 ?素质是熏陶出 来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给孩子报艺术班,也应该 以孩子的爱好优先考虑。当代中国教育千疮百孔,所谓素质 教育不过是纸上谈兵,分数已经成了衡量孩子好差的唯一标 准,孩子们如同带着脚铐跳舞的舞者,脚铐越重,舞跳得越 漂亮,一个人的能耐也就越大,知识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有 的意义,一切只是为了考试。鲁迅先生早就提出了让孩子健 康快乐成长的呼声,这呼声在今天显得尤为现实。 相形之下,鲁迅幸运多了,他的长妈妈比“虎妈”好上 不知多少倍。很羡慕鲁迅童年这位称职的保姆相伴,有人在 研究现代文学缺少生活味的原因时说,上世纪现实主义风格 的每个诗人和作家少时总有一位擅长于讲故事的长辈陪在 身边。如此看来, 鲁迅的文学造诣和长妈妈有很大的关系了。 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满肚子的旧规矩,也是封建礼教 的受害者之一。但是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名 妇女的淳朴与善良。她在除夕夜一本正经的告诫鲁迅过年要 守规矩 ; 她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 ; 她给鲁迅解释什么是“长 毛”; 她给鲁迅买《山海经》 ,, 淳朴的交往构成了幸福的 生活画卷,可惜现在已经无处找寻了。放眼世界,我们越来 越来相信自己的力量,以为靠自己就可以解决问题,个人主 义泛滥,总是觉得别人会处心积虑的对待自己,不能与别人 作最淳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越来越冷漠, “想得 太多”也许是唯一的解释。我常想,这种人性上的缺失,该 用怎样的GDP来弥补? 无论是《呐喊》还是《朝花夕拾》 ,对中国文学史都有 振聋发聩的作用,前者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提醒我们铭记 曾经; 后者则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看到世界仍有美 好的一面,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并不像我 们想像的那样枯燥。相反,它的生命价值含量更高,带给我 们的,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b7a3bee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