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20 06:35: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惜别读后感

梦是生活的海市蜃楼。久别的人能重逢,要走的人能暂留,就怕醒,而梦醒偏偏都发生在做梦人欲求更多的瞬间。梦空间巨大,任人的创造力随性发挥,只要你日有所思。然而白日拼命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实现的情境,梦中却也未必能理所当然地实现,梦不全然是醒的补集。在止庵所著《惜别》一书中,有长达24页的附录,编入了作者的母亲去世后,作者记下的与母亲同在的梦境。其中有一个梦境的文字记录只有一句话:夜里梦见开始写关于母亲的书了。275页)读到此处,我的心里忽然有了一种白日做梦的感觉。读《惜别》这本非常特别的书,犹如旁观别人做梦,而造梦人提笔记下了做梦这件事,被我看到,真是像连环套一般奇妙。梦最终要醒,现实无情,时间正大步流星奔向未来,依依惜别的人,自梦醒之时起,宣告不再相见。从全书中情深意切的文字看来,作者止庵并不全然想从思念母亲的梦中醒来,但却早已做好了醒的准备。纸黑字,作为将醒未醒的呢喃,也作为大梦长存的见证。

追忆母亲有很多种方式,持久、深入、全面的追忆也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情感深厚细腻,也因为存有遗憾愧疚,追忆变得极为多元立体。起初是送走母亲,在母亲病故的时候,借助适应生死两分的过程,讨论死对生的剥夺;随即是回忆母亲,在母亲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时,复读甚至研究母亲的日记和书信,从极多细微的角度重新了解母亲,复原母子关系的全貌,确认生存、生活的价值;之后是逐渐变得沉重的回忆,从母亲的癌症复发开始,以母亲日记和书信中谈及自己、亲人和环境的文字为标尺,伴随母亲一起再经历一次与死的对抗,结清生死相抵过程中的遗憾与满足;最后是追思母亲,在母亲离开人世之后,印刻母亲生活的痕迹,挽留母亲气息和精神的存在,把死逐渐收纳到生当中,依凭母亲对子女的情感影响,弥合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断面。这样细致绵长的追忆方式,邀我们来边读边见证,其实是一件残酷的事情。然而,我们也因此有幸看到了一家人、一对母子的生活细节,为一位老人的音容笑貌、才识情趣而沉醉。

作者止庵忆母的素材是日记和书信。在一个家庭里,日记和书信甚至便条都是最普通的文字记录,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信息,但在人与人交流极尽简化的当代,字纸已经变得十分宝贵,何况作者母亲和作者本人的日记都非常连续,一日一日的记录连接起来能形成非常完整的氛围,足以还原母亲的生活,这在《惜别》的第二部分《曾经存在》中呈现得淋漓尽致。从母亲的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出,巨蟹座的老太太心思细腻,对待亲人非常温柔,凡事都会先替他人考虑,事后也会思考自己的不足。母亲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重视并不完全是性格使然,她自幼经历的生活和教育及此后几十年的洗礼也影响巨大。刚读本书不久时,读者可能会觉得,书中动辄大段摘抄母亲日记和书信,写得却只是普通的坐公交车、逛商场、搬家装修、拾掇花草等琐事,有多大意义呢?其实,这些段落并不是简单的摘抄转录,作者通过对母亲日记的文献研究,重新构建复原了母亲在世时的生活状态,把她与亲友、家园、物件、喜好乃至看过的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关系统统归位,这是多么庄重浩大的追思仪式!母亲逛华润超市纵然不如逛华盛顿更值得纪念,但平凡的文字更显出工具般的力量,连接了日常与思想,留下了特定时刻的痕迹,更成为离去的人曾经存在的证明,亦是留给后人的独一无二的礼物。

第三部分《在死者》是全书读来最为煎熬的部分,这一段回放了作者和母亲共同经历生死之交的过程,可谓完整版的生离死别。从母亲刚刚出现癌症复发的症状开始,母子二人都意识到死正在降临,母亲开始成为在死者不可逆转的在死自此吞噬了然而,人往往是在这样的生死斗争白热化阶段,才意识到生之可贵、脆弱和复杂。向死而生,人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反抗,母亲在日记中写道我一定要创造奇迹,然而残酷的现实不可逆,我得了痼疾180页)。漫长的在死是由一点点地向死夺回生的时光而构成的,哪怕只是徒劳,这段不服气的时光也会显得密


度很大,比健康时的每一天都厚重几倍。作者在回忆中自责没能更早发现母亲的病情,错过了提早医治的时机,以至于无法治愈,使在死变得不可抗拒;因为没能提早帮助母亲实现种种愿望,使在死状态的生活幸福感被大大削弱。大概所有逝者的亲友,都有过同样的自责,都一样无法释怀。作者写道:随着母亲去世愈来愈久,在我的印象里,她最后的病与死的一应细节渐渐淡薄了,而此前与健康的她一起相处的各种情景却时时清晰地浮现出来。于是,书中大段摘抄了母亲确诊后写下的日记,直到她无法再动笔时为止。这些日记片段与前章不同,无论写就诊取药、待客、整理物品、回忆往事,在死之事都挥之不去,即便不在文字中提到,也好像浅浅地印在纸背。母亲把一生的遗憾和眷恋都写在了死之上,对小家庭、大时代都作出了最后的交代。不能补偿母亲受到的亏欠,不能分担母亲曾经面临的抉择之难,成为作者无以言说的痛苦。

我们只有在生之外或生之后,才可以把生安排得理想一点。247页)不理想的生活是因为匆忙,不理想的死亡是因为更匆忙。死后的无奈,不一定比在世时的无奈更令人心寒。作者一直希望陪母亲出门旅行,去日本,去母亲幼年游历过的英美,直到母亲去世之后终于梦见出游成行。与现实相比,还是梦厉害;但是与梦相比,还是现实更宝贵。这样一本用全身心去告别亲人的记录,并不是简单地在呼唤人们珍惜眼前人,它更像一本说明书,教人在面对生死的各个环节都做足力所能及的事情。书中提及弗洛伊德的有限不死性,即让人活在他人的回忆中。人们抗拒遗忘,将死者曾触碰的物品保存下来,将他的音容笑貌妥善存放在记忆中,在梦中完成他的愿望甚至拓展他的人生,但是一切具体的都终将变为抽象的我终将彻底接受母亲已死这一事实263页)挽留都将以放手作为结束,告别都将以转身收场。珍惜曾经存在,坦然接受死对生的覆盖,是每个人都将抵达的终点。母亲写道:想着我的人永远不会忘记我的。302页)惜别,不说再见,相亲相爱的人们永不会分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8a0bb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