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分裂 回归——浅析赛珍珠《〈大地〉三部曲》中国农民的恋土情节 【摘要】恋土情结是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生动的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恋土情结”指的是人与土地血肉相联、生死相依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土地至高无上的爱。主人公与土地的关系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线,两者的关系经历了融合-分裂-回归的发展过程,赛珍珠把中国农民身上的“恋土情结”写得意蕴深刻,并且揭示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赛珍珠;中国农民;恋土情结 赛珍珠(1892 - 1973),原名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 Pear S. Buck),美国女作家。她在中国生活的近四十年,深受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熏陶。为了考察农业实况,她与第一任丈夫约翰·布克( John Buck) 在安徽宿县生活了五年时间,因此她与中国农村有着广泛的接触,对中国农民有着深刻的了解。赛珍珠一生创作的一百多部作品大部分涉及中国题材,著名的有《〈大地〉三部曲》、《母亲》、《爱国者》、《龙种》等。其中《大地》获得美国普利策奖,被6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是被翻译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1938 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农民的形象随着赛珍珠的小说流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欧美整整两代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1]本文旨在从赛珍珠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大地”一词出发,就赛珍珠笔下的“恋土情结”进行探讨。 “恋土情结”指的是人与土地之间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对土地至高无上的爱。瑞典学院秘书长佩尔·哈尔斯泰龙的授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王龙是用耕田里的褐色泥土做成的,他怀着一种虔诚的快乐,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花费在土地上,他和土地是不可分的,两者将随着他平静地迎来死亡而重新整为一体。”[2]王龙与土地的关系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线之一,两者的关系经历了融合—分裂-回归的发展过程,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大地》故事性强,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流畅。故事从主人公王龙梦想结婚生子开始,他没花多少钱就从北方阴镇的一个大户人家里买过来一个丫头阿兰做他的媳妇。他们整日在地里辛勤劳动,视土地为生命。王龙最大的愿望就是用积攒下来的钱购置田产,他也如愿以偿地买进一片片土地,这样日子也渐渐地富裕了起来。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连年的旱灾使这些靠土地生活的农民颗粒无收,面临生存的危机。为了让一家人活下去,王龙带着一家老小逃荒到了南方城市,可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土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了笔意外之财,才得以重返家乡,重建家园。王龙依靠土地,由一个朴实的农民变成了阔老爷,随之性情也发生了改变。他在妓院里讨了一个叫荷花的年轻美貌的女人做姨太太,因而许许多多烦恼从此而生。质朴的阿兰熬尽辛酸而死,王龙在晚年又娶了一个和自己孙女同龄的丫头梨花为妻,离开了富裕的城市生活,重新回到 了几十年前辛勤耕耘过的土地上,最终默默地死去,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土地。 《儿子们》是《大地》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它讲述了王龙的儿子们完全背离了土地,老大是个财主,老二做商人,老三成了军阀。老三王虎视儿子王源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欲将他培养成为大军阀。可儿子却厌恶军阀生活,不愿忍受残酷的战争,王源背离了他,正如当初他们背离了他们的父亲、背离了土地一样。第三部《分家》主要以王源为核心人物。讲述了他不愿继承父业,不愿成为军阀,而渴望回到宁静而富有人情味的土地上去的故事。他热爱土地,但又不同于他祖父那样。他摆脱父亲的束缚,又被卷入了革命运动中,后来去了西方国家学习深造,攻读农学专业,最终回归土地与大地重新合好。 赛珍珠在她的《大地》三部曲中所塑造的人物王龙、王源、王虎、阿兰等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对土地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最终又回归土地、改造土地,所有这些都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王龙这个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农民的大地情结和恋土意识。这种恋土意识是作者创作时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从占有土地到忘记土地,最后复归土地,王龙艰难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王龙的“恋土情结”不仅是中国农民传统价值的体现,而且是人类集体心灵的回音,它唤醒人类去珍惜、爱护人类的母亲——大地。同时王龙与土地的关系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折射、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因为对于具有目的性追求的人来说,自然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因此,恋土情结不仅使王龙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非凡的文学魅力,而且深化了主题,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世界意义。正如伯蒂尔?林布莱德在赛珍珠的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说:“你通过你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人民大众中的个人。你给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兴衰以及作为这些家族基础的土地。在这方面你教会我们认识那些思想感情的品性,正是它们把我们芸芸众生在这个地球上联系到一起,你给了我们西方人某种中国心。”[3]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这个被费孝通先生称为“乡土中国”的国度,几乎每个人都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农民。他们生在土地上、长在土地上、他们的生命与土地息息相关,他们视土地为世代相传的命根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大地上。土地是中国农民考虑一切问题的中心,是他们决定对人和事取舍的标准,是支配他们行动的强大动力,这种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铸就的恋土情结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共同心愿,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 赛珍珠的作品中体现了中国农民这种深沉的恋土情结。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为农民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土地,他们的财富也赖于土地的恩赐。中国农民几千年对土地的固守早已使土地具有了双重意义,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物质来源,更是他们的精神依托。赛珍珠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灵魂深处的眷恋。在荒年到来时, 王龙宁愿饿死也不愿卖掉他的土地。当他们一家逃难到了城市后,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成了支撑王龙在城市中艰难求生的唯一信念。究其原因,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不仅因其物质价值而受到真爱,更由于千百年历史传统的积淀,逐渐作为一种情感和生命的依托嵌入农民的灵魂深处,融入血液,浸入骨髓,几乎成为一种无意识和本能,成为一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 因此,在赛珍珠看来,农民离弃土地是道德的沦丧,对土地的背离最终带来的是个人、家庭和整个家族的毁灭。在《大地》三部曲中,赛珍珠对那些疏离土地的农民给予了无情的批判。黄家出卖土地而日渐衰落,王龙的叔叔因好吃懒做而沦为土匪,王龙的儿孙们远离了土地,在城市中过着骄奢淫逸的堕落生活。这些人或是不愿吃苦耐劳,或是无法抵制都市的诱惑。总之,他们自愿的抛弃了土地而自甘堕落。 土地作为《大地》三部曲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作者把自己眷恋土地的思想感情倾注到了作品当中。尽管她是传教士的女儿,可是她对土地的热爱远比对基督教的热爱深刻得多。1956 年,赛珍珠居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都板村镇。她的寓所,坐落在该镇西部的农场上。当她谈到她的家园的选择和安排时说:“中国人早已使我懂得了土地是一份神圣的财产。”[4]“我异想天开,想把这片荒原变成中国式的农场,使它变得阡陌纵横、碧绿富饶。” [5]正是由于作者自身的这种恋土意识《大地》三部曲的主题才得以深刻地表现。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基,是农民的一切,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根基,这一永恒的主题才被揭示。■ 【参考文献】 [1]刘海平.5大地6三部曲(总序)[A].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 [3]王振铎(译).大地[M]. [4][5]尚营林(译).我的中国世界——著名美国作家赛珍珠自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cf9aa0e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