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永明体

时间:2022-09-28 13:1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明体是中国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8文学家:萧衍、沈约、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 、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先后有90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韵,

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永明的代表作家,历来认为是沈约、谢朓、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实际创作成就不如谢朓。谢朓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取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谢朓的五言诗,今130多首,其中新体诗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诗都已具有五言律诗的雏型,只是有用仄声作韵的。句和篇的声律还不确定。尽管他的这些诗篇在声律上还表现得有些混乱,但也可看到已渐有了些眉目。另一位积极参与创制明体的王融,也是颇有才华的诗人。锺嵘说他 有盛才,词美英净《诗品》卷下《南齐书》本传也说: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王融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与谢朓相近似的风格。

影响评价:合理地调配运用诗歌的音节,使之具有和谐流畅的音韵美,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如果要求过分苛细,则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弊病。从现存的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沈约等人对声律的要求是相当精细繁琐并十分严格的,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可见其难度之大了。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前人已多有指出。然而前人的评价,一般只是充分注意了永明体给诗坛带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而文学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永明体的诗人,即不乏优秀之作;更何况后来格律诗的成熟也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四声的发明和永明体的出现,唐代的诗歌恐怕也

不会那样辉煌

总之,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一大进步。经过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都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精练。当然,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未免产生“文贵形似”(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锺嵘《诗品序》)之弊。不过他们的优秀之作,毕竟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永明体”以前,诗坛上流行的是“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唐代以后,形成了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这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这“近体诗”的雏形,就是“新体诗”,即“永明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因此,即使后人对“永明体”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批评,“永明体”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应该予以肯定,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2b0c9f51e79b896802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