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

时间:2023-01-31 15:2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经济学著作

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经济出版社,共同发起了推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经济学著作”活动。历时两年多的推选过程中,25名全国知名学者、专家参加了论证评选委员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万计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反复进选,先后提出了83本和52本备选书目,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而选出10本优秀经济学著作。此书目刊于《书与人》1999年第6期。 1.《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孙冶方著 人民出版社 1985

该书是孙冶方先生在60年代受中共中央委托所写的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果即为全书的“红线”提出用利润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 2.《新人口论》 马寅初著 北京出版社 1979

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从苏联传到我国的所谓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错误观点。到70年代末,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成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薛暮桥著 人民出版杜 1983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专著。该书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开始摆脱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某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规律性。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于光远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著作。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不能用理想的社会主义标准来判断我国的社会形态是不是社会主义纠正了传统理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阶段,也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5.《中国经济原论》 王亚南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虽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却对新中国克服旧中国的经济顽疾起了明显的指引作用。该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以及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等等。可以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6.《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卓炯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8

该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生产。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认卓老是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位先驱者。

7.《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 蒋一苇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9

作者为一名工业经济专家,他详细阐述了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上的“企业本位论”和职工与企业关系上的“职工主体论”。两论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这个观点产生过积极影响。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刘国光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1


本书汇聚了集体的智慧,历时三年多,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深度探索了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双重体制的转换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9.《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厉以宁著 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1

本书提出: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来分析,在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十分突出。主张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使中国经济逐步从非均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 10.《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吴敬琏 刘吉瑞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

针对有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适应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体制问题。该书首次出版,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张目”的作用。 附原文

新中国10本优秀经济学著作 邹节奎



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经济出版社,共同发起了推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活动最后经无记名投票而选出十本优经济学著作。这十本书是:孙冶方著《社会主义经济论稿》;马寅初著《新人口论》;薛暮桥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于光远著《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王亚南著《中国经济原论》(又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研究》);卓炯著《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蒋一苇著《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厉以宁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吴敬琏、刘吉瑞合著《论竞争性市场体制》。 新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十面旗帜

追寻新中国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脚步,人们发现,新中国经济建设中每一个闪光的足迹,无不浸透着中国经济学家的心血,无不与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紧密相连。这十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连系中国经济的长链条中十个关键的环节,谓之宝藏,丝毫不过,我们看一看这些著作就会产生认同感。

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在五六十年代就系统地批判了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主张利用价值规律来管理国民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一书的核心内容。该书是孙冶方先生在60年代受中共中央委托所写的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以最小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果,即为全书的“红线”,提出用利润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指标。

人口问题不单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少听了一句话,多生了几亿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简直就是一面明镜,时刻警示人们尊重规律,实事求是。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从苏联传到我国的所谓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错误观点。到70年代末,马寅初先生的人口论,成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本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专著,即为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该书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



2


开始摆脱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某些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转的规律性。

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学著作则是于光远先生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该书的核心思想是:不能用理想的社会主义标准来判断我国的社会形态是不是社会主义,纠正了传统理论的错误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性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阶段,也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已故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虽是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却对新中国克服旧中国的经济顽疾起了明显的指引作用。该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运作、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以及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等等。可以说,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此书在建国后尤其是50年代有较大影响。

1987年辞世的经济学家卓炯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一书中得出结论: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取消社会分工那么商品生产也必然存在该书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只要存在社会分工,就存在商品生产。这个观点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公认卓老是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位先驱者。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的作者蒋一苇先生也于1993年逝世,作为一名工业经济专他详细阐述了国家与企业关系问题上的“企业本位论”和职工与企业关系上的“职工主体论”。两论的核心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这个观点产生过积极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汇聚了集体的智慧,历时三年多,根据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深度探索了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双重体制的转换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最能反映他学术观点的就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他在书中提出: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来分析,在经济非均衡条件下,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十分突出。主张加速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使中国经济逐步从非均衡状态转向均衡状态。

素有“吴市场”之称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与刘吉瑞合著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针对有些人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全面讨论了如何建立适应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竞争性市场体制问题。该书首次出版,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前,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张目的作用。

新中国近50年的历史,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今天的经济理论,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十本著作本身体现了中国经济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发展,以及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十本书代表了新中国各阶段经济理论的发展水平,是新中国经济理论发展的十级台阶、十面旗帜,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3483f8770bf78a6529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