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工艺介绍 根据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特点,对该类污水宜采用生物法为主的处理工艺。生物法处理的机理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吸附、降解从而去除,达到排放标准。其反应通式可表达为: 有机物+a'O2+N+P─→a(新细胞)+CO2+H2O+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细胞+b'O2─→CO2+ H2O+N+P+残留的细胞残渣 生活污水处理常用的生化法有传统活性污泥法、SBR法、A/O法以及生物接触氧化法等,各种处理工艺比较如表1. 表1 常用污水生化处理工艺比较 方法 工艺特征 原污水从池首端进入池内,回流污泥也同步注入,污水在池内呈推流形式流动至池的末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吸附和第二阶段代谢的完整过程,活性污泥也经历了一个从池首端的对数增长,经衰减增长到池末端的内源呼吸期的完全增长周期。 优 点 传统活性污泥法系统对污水处理的效果较好,B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适于处理净化程度和稳定程度要求较高的污水。 缺 点 1、曝气池容积大,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 2、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能力较低; 3、耗氧速率与供氧速率难于沿池长吻合一致,在池前段可能出现耗氧速率高于供氧速率的现象,池后段又可能出现相反的现象; 4、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1、不易产生污泥膨胀。 1、对自动化程度要求较2、处理构筑物的构成简单,高; 设备费、运转管理费较连续2、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式为小。 较高。 3、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脱氮效率高。 4.曝气槽容积相对较小 1.厌氧区污泥负荷高,有利1、基建投资稍高。 于改善污泥的沉淀性能,并2、占地面积偏大。 在此区实现排泥除磷和反 硝化脱氮。 2.好氧区污泥负荷低,有利于进行硝化反应和有效去除COD。 3.连续进水、连续出水,运行控制简单,池体容积使用效率高。 4.耐负荷冲击。 5.剩余污泥产量低。 传统 活性污泥法 原污水进入单一反应池内,按时间顺序实现不同目的操作,基本操作程序由进水、反应、沉淀、SBR出水和待机等5个过程,法 这种操作周期周而复始反复进行达到不断进行污水处理的目的。 反应池分为厌氧区和好氧区,两个反应区进一步划分为体积相同的格产生推流流态。厌氧区分格有利于改善污泥的沉淀性A/O能,而好氧区分格有利于法 实现脱氮除磷。该工艺适合于处理水产品加工污水含氮量高的污水。 方法 工艺特征 在池内设置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填料上长满微生物,污水与生物膜相接触,在生物膜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得以净化。 优 点 1.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力; 2.污泥产量少,不产生污泥膨胀; 3.勿需污泥回流,易于维护管理; 4.不产生滤池蝇,也不散发臭气; 缺 点 1.如运行不当,填料可能堵塞; 2.布水布气不宜均匀。 3.不具备脱氮除磷的能力。 生物接触氧化 法 四、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介绍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被称为“21世纪的水处理技术”,系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被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实用新技术”。我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是引进韩国KMS公司生产的膜组件,膜的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使用寿命可以达到5年以上,已成功用应于国内多处中水回用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抵抗污泥膨胀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出水中没有悬浮物; 2.在污水处理史上首次实现SRT和HRT的彻底分离,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和稳定。 3.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不仅能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而且能有效地去除病原微生物。 4.省去了二沈池和三级深度处理(加药、过滤)单元,大大节约了土建投资和占地,工艺流程更加简单。 5.反应器内微生物浓度高,是常规处理工艺的3-10倍,因此容积负荷大,占地面积小。 6.硝化能力大大提高。污泥絮凝颗粒存在由外到内的DO梯度,形成好氧、缺氧和厌氧区,可有效实现反硝化和生物除磷。 7.由于SRT很长,生物反应器又起到了“污泥硝化池”的作用,从而显著减少污泥产量,剩余污泥产量低,污泥处理费用低; 8.结构紧凑、模块化设计,一体化自动控制,工艺操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五、处理工艺 本工程采用目前中水回用最先进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工艺流程示意如下图所示: 1.工艺流程说明 工业园区所有废水经过排污管道收集,自流进入新建废水调节池,在调节池中调节水量匀化水质,调节池出水经污水提升泵泵入缺氧池,缺氧池出水自流进入好氧池,好氧池出水进入MBR池,MBR池出水进入消毒池,达标排放或者回用于绿化及冲厕。 整个操作系统采用计算机编程软件,通过各种仪表反馈信号实现自动控制。 混合液回流 二氧化氯 达标排放 园区废水 调节池 缺氧池 好氧池 MBR池 清水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d71bc5e8d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