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洗牙的科普知识 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对于“洗牙”的需求增多。人们对“洗牙”的认识一般停留在名词上,对于洗牙的具体操作、作用、洗牙前后的注意事项等了解少,很多人对“洗牙”存在多种疑问,包括是否安全、是否影响牙齿稳定性、是否影响口腔健康等。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于“洗牙”的科普知识。 一、“洗牙”到底在洗什么? “洗牙”通俗地讲就是清洁牙齿,医学上专业术语叫“洁治”,主要作用是对牙齿上的菌斑、牙石等进行清除,同时对牙面进行磨光,能够改善口腔环境、牙齿健康,同时可以提高牙齿的美观度,使牙齿更白。人类在进食过程中由于咀嚼食物不彻底,经常会有食物残渣在牙齿间隙、牙龈中沉积残留,与细胞上皮、细菌等混合在一起,可引起口臭。牙齿中的食物残渣等均为软物质,可以分泌酵素、毒素等,对牙齿及周围组织形成一定破坏,是引发蛀牙、牙龈炎的主要原因。通过“洗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齿中的软组织、牙石等,可以消除炎症、避免细菌感染,有利于口腔健康。 二、如何正确的“洗牙”? 洗牙需要到正规的牙科医院或者三甲医院进行,由专业的牙科医生操作,以此保证洗牙的效果及安全性,避免对患者的牙齿、牙龈等造成额外的伤害。洗牙使用专业的医疗器械清除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牙结石以及色素等。医生通常会首先使用一种类似“小钩子”的手工器械将牙齿表面的牙结石“撬”下来。目前经常使用高频振动的超声波工作头对牙结石进行清理。然后会使用打磨工具对牙齿表面进行磨平、打光,恢复良好的外观。 三、什么样的人需要“洗牙”? 洗牙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的方式,对口腔健康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洗牙并不适合所有人,并且洗牙的频率也有一定严格要求,否则会起到反作用。牙周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局部刺激因素主要有牙菌斑和牙石,对患者的口腔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患有牙周疾病并且伴随大量牙菌斑、牙石的患者,应该进行洗牙。通过洗牙可以有效将牙龈炎症消除或者减轻,可以消除局部刺激。牙周炎患者在序列治疗前一般需要通过洗牙创造条件,保证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与操作完成。但是,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在洗牙时需要慎重,因为洗牙操作过程中会造成牙龈出血,如果患者患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或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血后的止血较为困难,增加洗牙的风险。患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如果需要洗牙,需要在疾病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洗牙,期间需要注意止血,必要时需要监测生命体征。另外,急性肝炎、肺结核活动期、艾滋病患者不适合超声洗牙,因为这些疾病均具有传染性,洗牙可能造成血液、病原菌的污染,容易出现交叉感染。人们需要洗牙时,需要向医生如实、全面的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尤其是基础疾病、传染病,在医生的判断和建议下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洗牙。 四、洗牙有哪些注意事项? 洗牙需要避开女性的月经期,因为女性月经期间的抵抗力比较弱,凝血功能也会下降,洗牙操作可能引起女性感染、发炎,严重时可能出现流血不止。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不宜洗牙,如果需要洗牙,应该在洗牙前至少7天时间停用抗凝药物。洗牙前最好做一下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检查,确定身体状况是否能够耐受洗牙。同时需要对患者是否有心脏人工起搏器进行确认,因为超声波洗牙会对起搏器的工作形成干扰。患者洗牙前需要放平心态,并且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洗牙过程中会引起患者不适、疼痛,部分患者会因为紧张而发抖,影响治疗。 洗牙后患者需要在饮食、口腔卫生等方面多加注意。第一,刚刚洗牙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注意饮食,不能食用过热、过冷、酸、甜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部分患者洗牙后会出现牙本质敏感,是一种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忧,经过几天的康复就会自行缓解。第二,洗牙后不能吸烟,同时不能喝浓茶、咖啡、红酒以及可乐等色素比较深的饮品。第三,洗牙后有部分患者感觉自己的牙齿缝隙变大了,有不适应感觉,不需要担心,可能是因为牙石比较多或者长时间没有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导致的,是正常现象。第四,洗牙后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牙龈出血表现,是正常的现象,可以自行缓解。第五,洗牙后需要保持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餐前、餐后应该漱口,餐后最好刷牙,不能横刷,需要注意改变刷牙方式。睡前需要认真刷牙,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残留。第六,洗牙后可能会感受到牙齿酸软现象,是正常的表现,要求患者避免食用过热或过冷食物,减少对牙齿的冷热刺激。第七,洗牙后患者需要在医生嘱咐下按时复诊。患者患有牙龈炎,一般每年需要复诊两次。牙周炎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程度进行复诊,病情轻微本年复诊一次即可,中度病情需要三个月复诊一次,重度病情需要一个月复诊一次。 洗牙是有效预防牙周疾病、保持口腔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将牙齿表面的菌斑、牙石、色素等进行有效清除,提高牙齿表面的洁净度、美观度。洗牙不能盲目,需要到正规医院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实时洗牙,同时需要重视洗牙前与洗牙后的各项注意事项,保证洗牙顺利进行,同时减少洗牙对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549d7b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