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梧桐深处含蓄的优雅 愚园路——梧桐深处含蓄的优雅 愚园路,是上海西区一条著名的马路。这条马路并不宽,却也不短,从最东端的静安寺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园附近。如同它的名字一样低调和含蓄,愚园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保持着一种安静的姿态,就那样丝毫不张扬地隐匿在上海一隅。狭长的马路上,并没有川流不息的人群;马路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粗壮,俨然是这条路的忠诚卫士。它们捍卫的,也许就是掩映在绿荫之后的那一幢幢花园洋房吧。 大隐隐于市 梧桐树叶绿了又黄,落了又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更显出一种沧桑之态。那些或精致或华贵的别墅洋楼,在时光的冲刷侵蚀中,气质不改,端庄依旧,风华犹存,如同那个时代的名门闺秀或绅士名流,即使处于落魄时期,陷入窘境,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仪态和风度。 漫步在愚园路上,游走在古典与现代并存的弄堂别墅之间,不由得就陷入了一种怀旧的情绪,还会生发出几多感慨。处于繁华喧嚣的大都市中,这里更像是一个置身于世外的隐居之地,正应了“大隐隐于市”这句话。小小的一条街,却是虎踞龙盘,既有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也有名噪一时的文人雅士。因此,这些花园弄堂颇有些文雅气息。 百年变迁 愚园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之前。其时,现如今的愚园路只是上海西郊的一片农田,没有什么人烟。到1860年(咸丰十年),由于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上海,上海道台在静安寺北侧辟筑了一条短短的军路,也就是愚园路最东面的一段。1865年(同治四年),这条军路交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进行管理,便是愚园路的雏形。到了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规模拓展,其西部界线一直推进到静安寺西侧,因为此处有一家著名的私家园林“愚园”,遂将这条马路命名为愚园路。191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将租界外的一条小河浜填平,愚园路向西延伸至忆定盘路(今江苏路)。1913年,继续向西延伸,扩筑至白利南路(今长宁路)。 见证上海近代建筑史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亦是时间所能交给人类最为直观的历史胎记。 从东往西,愚园路两侧幽深的弄堂里,一幢幢惊艳的小楼随时可能跃入视野之内。 由于愚园路东临市区,西通郊区,临近兆丰花园(即中山公园),交通甚为便利,地价又极为低廉,吸引了一大批中外达官、商贾和公司,他们纷纷在此建造各式洋楼别墅,英国乡村式、巴洛克式、城堡式、新古典主义式,不一而足,连接成片……也许是和静安寺相邻,愚园路被视为“风水宝地”,许多社会中上层人士选择在此定居,遂发展成为沪西高级住宅区之一,拥有高级三层楼房约三百幢,还有久安公寓(五层)、西园大厦(九层)等大楼。 一片片风格各异的花园住宅和新式里弄,成为愚园路引人入胜之处。从一开始,它就拥有中西合璧的混血气质,既融入了近代西方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又兼具上海本地特色,可以说是上海近代建筑发展史的历史见证。 愚园路上的老洋房 历史是那么容易被藏起来。走在愚园路上,如果不说,你一定不知道每一幢老洋房背后,其实都有一段故事。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1946年至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人、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就居住在这里,小楼因而成为当年中共中央上海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秘密机关之一。刘长胜家在二楼,当时的地下市委书记张承宗住在三楼,而楼里甚至还住着一个国民党特务。每次地下党在刘长胜家中联络时,刘长胜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屋外放哨,一发现 动静,便将麻将搓得哗哗响。时间一久,周围的人都以为这位矮胖的老板爱搓麻将,虽然人来客往,却从未引起怀疑。以至于上海解放后,报上刊出上海市委领导刘长胜的名字,邻居老太惊呼: “伊难道是阿拉格麻将搭子‘刘胖’,~” 愚园路395弄涌泉坊。它在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里具有开创性的地位。所谓新式里弄,是于上个世纪初在上海开始出现的一种结合了中国特点的西化建筑。建筑一排连为整体,独门独户分为多家,每家一般三层,底楼有小花园,二楼和三楼各自分割,各有功用。整体上有些类似于今天的联排别墅。涌泉坊门口高高的骑楼据说在当年也是开了风气之先,自那以后,上海后来建造的许多新式里弄也采取了这种建造骑楼的大门样式,一来显得气派,二来也能节省点空间。涌泉坊内的房子外观是红色的,样式并不完全一样,看上去也有最初建造者私人考虑的痕迹。比如一幢原属某烟草公司老总的房子,四面采用了不同的外观,整幢房子因此与众不同。 愚园路1136弄内的长宁区少年宫。这可能是愚园路上最有名的建筑,主要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汪精卫的公馆,但是今天这里已经挂上了长宁区少年官的牌子。如果你在星期天路过这里,能听到从窗户里飘出各种各样的器乐声,或悠扬,或急促。伴着这乐声,走进门厅里时,就能让人心生出许多莫名的联想。每一处打着厚重的时间痕迹的物件,被鞋底磨出光来的大理石台阶,门上那经主人双手反复开启过的把手,无不因沾染了太多故事而多出些阴郁的灵气。 愚园路1376弄34号《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到上海后,决定继《向导》后重新出版中央机关刊物,定名《布尔塞维克》。从创刊的1927年10月至1928年12月,编辑部地址就设在较隐蔽的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瞿秋白、陈独秀、罗亦农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a6cbb5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