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行书”欣赏

时间:2022-11-18 04:12: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大行书”欣赏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它蕴含着创作者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三大行书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来欣赏三大行书的魅力。

《兰亭序》——心旷神怡,信笔由之

《兰亭序》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行盛会修禊(即一大群人坐在溪水的两边,将酒杯随溪水漂流,饮酒者便作诗吟唱,抒发各自情怀。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禁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名留千秋的《兰亭序》《兰亭序》又称禊帖,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序》用笔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含蓄隽永。文中相同的字重复出现时,总是变而化之,不使雷同。最突出的莫过于字,全篇出现字的地方共有二十多处,但各字有各字的写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每书一字,其行笔之疾徐、刚柔、粗细、转折,极尽变化。字与字间,横竖相向,彼此连贯呼应;行与行间,疏密得体,明媚相成。如流觞两字,上字左下倾,下字右下倾,两字均成斜势且不在一个方向上,所以动感极强。

王羲之后来反复写过好多次《兰亭序》都不如意,那是因为时不对、人不对、景不对、物不对,所以心情就不对了,再刻意地去写时,心中就有了一定的法度。王羲之在第一次写时,并没有想到这会是一篇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作品,他当时只是很高兴地为大家的诗写序,对于书法只是一种自觉意识,这是一种轻松的心境,没有刻意遵循的法度,没有法度便成了法度,所以才突破了前人,也超越了自己。因此,《兰亭序》是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行书极品。 《祭侄文稿》——悲情四溢,铺毫聚墨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帖》《祭侄季明文稿》这件作品,书家以极度悲愤的心情所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共同抵抗叛党安禄山,而杲卿之子季明为他们当联络员,季明及颜氏家族先后被安禄山杀害,杲卿被围逼孤城,父陷子死,最后只剩颜真卿一人仍在抵抗。

在作品中,颜真卿不停地在写错,也不停地在错误的地方圈画,这种圈画无意当中形成了作品中的面,而这些面从作品的章法来看便成了作品的重点——作者当时极度悲愤的心境。如贼臣不救,本是只将错写的拥众二字画掉,却将贼臣拥众不救整句圈掉,然而又故伎重演地再次写错。这些圈画将作者当时的心情完全融入笔墨当中,再加上颜真卿深厚的书法功底,体现出了历代书家认为的真不如草,草不如稿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在最后的五行中,颜真卿几乎无法控制自己,不仅反复圈画,还在上面涂黑,一遍又一遍,一圈又一圈,中锋、侧锋、偏锋,铺毫聚墨,笔势飞扬。作者早就忘了他是在书写汉字,简直就是在喷吐胸中的郁气。恰恰就是在这一片中,我们看到了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悲情四溢的作者。 作为爱国忠君的他,面对叛党造反和亲人被害,心中对叛党的恨未泄,对统治者的愤未平,对亲人离去的悲未尽,各种心情交织在心里,各种伤痛刺激着他。他在写《祭侄文稿》时,是纯粹为其侄季明写祭文,开始两句心情还稍平和,到后来,一想到侄子的往事与对侄的怀念,再加上对叛党的憎恨与对国家的失望,使得作品随着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而富于变化,满腔的悲愤交加,情感都倾泻在了沉重的一笔一画中。

《黄州寒食帖》——几度沦落,烂漫不羁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在传统的寒食节,在连绵阴雨的笼罩下,心怀悲凉之气所写的经典之作。此帖由两首五言古风组成,诗句苍茫沉静,低吁长叹。这是他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表现了他被贬后的孤独心情。在黄州,有力不得施,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ebe3311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