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球海胆养成.doc

时间:2023-01-01 21:38: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养成 1.养成方式

a. 陆上工厂化养殖

国内的陆上养殖大都采用多层式玻璃钢水槽,水槽规格为2.4 m× 60 cm × 30 cm,给水方式为连续流水,日给水量约为培育水体的10 倍。养殖密度多控制在:壳径1 cm 的海胆5000 /2 -2.5cm 3000 /3 3.5cm2000 /。饵料为海带、裙带菜、石莼等海藻类,日给饵量按海胆体重的5%投喂量根据水温、海胆的个体大小及其摄食状态适量增减。一般情况下,采用本养殖方式养殖壳径1 3 cm 的海胆苗,经12 18 个月即可达到商品规格(壳径4.5 cm 以上),平均产量不低于15 kg/m

b. 海上筏式养殖

海胆筏式养殖的养殖设施与养殖器材可以与鲍、扇贝等使用的养殖器材通用。适用于中间球海胆养殖的养殖器材种类较多,常用的鲍鱼养殖笼、扇贝养殖笼、塑料养殖筒(30cm × 70 cm)以及塑料鱼筐(56 cm × 36 cm × 18 cm,两个扣在一起使用)等都可用于海胆海上养殖,其中,养殖笼的通水性好,可利用现成器材,成本低,效果较好;塑料筐的附着面积大,易于投饵及管理,成本适中,坚固耐用,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养殖器材。目前国内海胆筏式养殖最常使用的养殖器材为一侧带有拉链的多层式养殖笼。在日本,已见报道的海胆养殖器材有长方形塑料箱、网笼、大型网箱等,其中,大型网箱规格为2 m × 1.3 m ×1.3 m由橛缆固定于海底。本器材的稳固性好,海胆的生长快,成活率高,每箱可养1 cm 的海胆苗约2 × 104 个,随海胆的生长逐步进行疏散,至收获前每箱减为2000 个,饵料以海带等海藻类为主。目前,国内有部分养殖单位正在试验推广海胆与海带、裙带菜套养的生态型养殖方式,该方式不仅可更有效地发挥养殖浮筏的利用指数,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各养殖生物之间代谢产物的互补作用,降低海胆排泄物对养殖海区的污染,维护与改善海洋的生态环境。

c. 底播增殖:底播增殖是指将壳径1 cm 以上的人工苗(或者海区采集的半人工苗)投放到环境适宜的海域。经2 3 年的自然生长,待其达到商品规格后再进行回捕的一种资源人工增殖方式。本方法具有资金投入低、管理工作量少等优点,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海域其回捕率可以达到40%以上,是海胆资源增殖中最常采用的一种经济有效方法。我国的海胆渔业目前仍是以采捕自然资源和人工养殖为主,底播增殖仅处于试验应用阶段。

增殖海区(或称增殖场)的选择:种苗质量和增殖场的环境条件被认为是影响增殖效果的两大关键因素。适合于海胆底播增殖的海区,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

1)水环境:要求海水澄清,潮流通畅,水质良好;受风浪影响较小,浮泥少;附近无淡水及其它污染源注入,盐度常年保持在27 以上;常年水温变化幅度不超出中间球海胆生存的适温范围;水深在10 m 以内。

2)底质环境:海底为岩礁或者有块石分布的砾石底质,有适合于海胆活动及栖息隐蔽的场所。泥沙底海区不适合作海胆的增殖场。

3)饵料环境:海底生有比较丰富的、适合于海胆摄食的饵料海藻类,并且在各种藻类消长的季节能保持足够海胆摄食需要的饵料量。

4)可能对海胆造成危害的敌害生物量较少。

2


底播苗的规格:种苗的规格大小及其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底播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据日本北海道中央试验场的研究报道,底播4 5 mm的小规格中间球海胆苗,半年后的成活率不足10%10 mm 苗减耗量也非常大,15 20 mm 1年成活率大都为20% 75%。因此,底播20 mm左右的健壮大苗对提高增殖效果是极为必要的。

增殖场的环境改造:海胆增殖场的环境改造,主要包括栖息环境改造和饵料环境改造两个方面。栖息环境改造大多是通过改造岩礁海底的地形、增加栖息隐蔽场所、投放人工繁育保护礁(包括投放石堆)建造防波堤等技术措施,为海胆创造更为良好的栖息与保护环境,加速海胆的生长及繁殖,促进海胆资源量的增加。海胆的人工繁育保护礁大都由混凝土制成,形状有型、H 型、台型等多种。饵料环境改造可以通过向海底投放夹带有海藻苗的石块或废旧铁链、设置藻类增殖礁、建造“海中林”装置等手段来增加增殖场内的藻类资源量,为海胆提供更优良的饵料环境。 2. 敌害及疾病防治:

海胆的敌害生物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食害性敌害生物、饵料竞争性生物和病原性微生物。

(1) 食害性敌害生物

如海星、蟹类、龙虾、魨科及鲷科鱼类等都可直接残食幼海胆。因此,在海胆的资源保护区或者增殖区内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这类敌害生物。 (2) 饵料竞争性敌害生物

某些以大型海藻类为饵料的匍匐型底栖生物,如鲍、蝾螺、锈凹螺等,虽不能直接残食海胆,但因其食性与海胆相似,常与海胆争食饵料,特别是在饵料藻类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相互限制对方种群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常将这类生物相互称为饵料竞争性敌害生物。

(3) 海胆的疾病及其防治

a. 黑嘴病:据李太武等(2000)报告,该病的外观症状为:患病海胆围口膜变黑,病情恶化时不能摄食及附着,棘脱落,最终衰竭死亡。该病在发病初期无明显异常表现,仔细观察可发现患病海胆的摄食能力逐步减弱。该病原菌可破坏口器的肌肉组织,使海胆不能摄食,最终导致死亡。该病的死亡率很高,可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病原菌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等敏感。从用药浓度看以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噻肟较经济20 × 10 30 × 10 ),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则需300 ×10

b. 海胆秃斑病;本病迄今为止仅发现于日本的中间球海胆,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屈桡杆菌( Flexibaetersp .),发病时间大多出现在20 ℃以上的高水温期。患病后海胆的壳上首先出现紫黑色斑点,继之棘开始脱落,很快即大量死亡。本病发病快、危害大,对稚海胆和成海胆都有较强的感染能力,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仅3 4 d1988 年首先发现于日本北海道积丹町育苗中的幼海胆,其后又在日本北海道的若干海胆育苗单位及部分海胆天然渔场相继被发现,曾造成严重危害。本病的病原体对四环素、大环内脂类药物、过氧化氢、紫外线等比较敏感。此外,在15 16 ℃的较低水温下病原体的生长可受到抑制,因此,低水温可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 6

- 6

-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fc339e106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