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山和 山楂树之恋 看中西文化差异w

时间:2023-03-05 11:35: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 要:美国影片《冷山》和中国电影《山楂树之恋》讲述的都是特殊年代的纯真爱情,结局也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对待性爱的态度、男女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依存等问题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冷山》 《山楂树之恋》 文化 差异

《冷山》2004年拍摄)以美国南北战争(19世纪)为背景,描述了一对恋人因战争而分离,却彼此用深刻的思念来支撑困顿的生活的感人事迹。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拒绝诱惑忠贞彼此而呈现出的那份魂牵梦绕的思念令观众唏嘘不已。《山楂树之恋》(拍摄于2010年)讲述的是我国文革时期(20世纪)的一段爱情故事。因成分而自卑的静秋认识了地质勘探队的老三,两人从相知到相爱,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特殊年代的纯真爱情,都呈现了主人公在艰难岁月中对纯美爱情的凄然守望,结局也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影片表现出来的在对待性爱的态度、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主要是女性)与环境之间的依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就这三方面作一探讨。第一论文范文网www.11665.com编辑。



一、爱情中女性的独立与依赖

《冷山》中的艾达原本是当地山区传教士的女儿,在一次聚会和做礼拜中与做木匠的英曼产生了恋情。内战爆发后,英曼被迫参战。而艾达的父亲也不幸离开人世,柔弱的她面对被生活无情抛弃的痛苦,只能寄希望于战争结束,英曼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然而生活是无情的,恋人在遥远的前方,爱情的思念替代不了生活的继续。艾达放弃昔日的尊贵、优雅与浪漫,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忍受着孤独。女帮手鲁比的出现使得艾达不堪的生活有了转机,鲁比的帮助下,昔日荒废的田园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艾达变得日益坚强,学会了如何与艰难的生活抗争,并在解决自己的生计之时享受着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战争并没有摧毁这朵娇艳的花,她的内心反而变得坚强、迅速成熟,兀自绽放在荒芜的山野里。

《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是一个单纯透明的人物,单纯到集体意识可以毫无障碍地侵入到她的骨子里,透明到根本不知道男女间的性爱为何物。在爱情中她是一个被动者,时刻被老三的言行影响着,当她深受 成分困扰时,老三给她的人生拨开云雾、带来光明,让她相信这世界总是在变化发展的,如果政策改变了,她可能就不用下农村了,以至后来她用同样的话鼓励同学魏红。老三对静秋的爱更多地体现在物质的给予上:老三用一支新笔换走了静秋漏水的钢笔,同时也换走了静秋的心;静秋的母亲需要山核桃治病,老三叫长林送去一筐核桃;静秋在成分的压力下想表现好点,因此赤脚踩在石灰泥上,全然不顾石灰对皮肤的伤害,而老三为她送来了胶鞋……

如果说《冷山》中的女性是一个在男性缺席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坚韧和毅力获得生存的自由,捍卫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灵魂的话,那么《山楂树之恋》中的女性则是处处依靠着男性的保护与呵护,她似乎需要一种引导,一盏指引道路的明灯。这种迥然不一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冷山》的社会背景正是处于西方女权主义萌芽之时,和《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一样,在战争之前,这些女性处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之中,无忧无虑地点缀在男性世界当中,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她们必须要在男性缺席的境遇中打点生活,重塑人生。所以,《冷山》中艾达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确立,是女性开始追寻个人价值和独立的精神空间的象征,是不依附男人的女性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重塑。女性首先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主体,得到了承认和肯定。这种自强不息的自我奋斗,


成为日后女性争取其他权利的基础。而《山楂树之恋》中的背景,虽然晚于美国南北战争几百年,但其描写的爱情中女性对男性的依赖、男性是爱情的主动施予者实际源于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对这种旧的传统道德有所冲击,并没有动摇其根本,抛开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就是21世纪的今天,依靠男性的这种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女性的幸福指向仍是男性,可以说,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还远远没有到来。

二、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

《冷山》全面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男主人公英曼的眼里,家乡的冷山处处充满着生机和童趣。艾达父女俩之所以从家乡查尔斯敦移居到冷山,主要就是因为这里新鲜而潮湿的空气对父亲门罗虚弱肺部的疗养有好处。艾达起初并不喜欢冷山,但情人奔赴战场杳无音信,父亲相继去世的残酷现实却逼迫她不得不与自然融为一体。自小在荒原长大的女帮手鲁比对自然界的一切似乎都了如指掌,面对荒芜的农场,她有条不紊地规划:第一点:开辟个暖房,种点寒季性农作物,在这里种上芜菁、洋葱、包心菜、甘蓝菜;第二点:谷仓屋顶外补点瓦;第三点:整理这片田地……第十五点:架些瓜棚供燕子栖息,赶走这些乌鸦。”[1]在鲁比心里,一切事情——给篱笆打桩、做泡菜、杀猪——都得听从天意的指示。她说:要在满月后月亮变小的时候砍柴,否则冬天一到,柴火除了滋滋冒烟什么用都没……要在朔月之后月亮变大的时候杀猪,要不然,猪肉准缺肥膘。肉片在锅里煎的时候就会卷边儿。”[2]“在弗雷泽小说中的自然是温柔的包容的,和女性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3]因此艾达和鲁比,这两个女人就这样置身于自然,在冷山中相互取暖,相互安慰,艰难而勇敢地生活下来。 如果说《冷山》暗示了人类尤其是女性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女性的生存来自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那么《山楂树之恋》强调的则是人(尤其是女性)与社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化强调这个整体,突出人的社会性。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个体意识完全被集体意识掩盖,所以静秋的命运和爱情都得毫无条件地服从于组织的需要。处在转正期的静秋,随时都有被学校清退的可能;改造中多病的母亲,被打成右派的父亲,需要供养的弟弟妹妹,这些对静秋来说如心头的重石,所以尽管她与老三相爱,但爱情毫不留情地被集体意识阻断了前进的步伐——为了静秋的前途,老三无奈地答应静秋的母亲不再去找静秋。第一论文范文网WWW.11665.COM整理。 而静秋为了能早日转正,主动要求暑假里参加修整篮球场的工作,以她瘦弱单薄的身体支撑起母亲的期待、家庭的希望、未来的前途。静秋的同学魏红在乡下插队时不小心怀孕了,她求助于静秋陪她去做人流,并找人开了介绍信,特意烫了显得年龄大些的发型,最后在一个小医院做了手术,疼痛让她发誓这辈子再不想怀孕了。可见,《山楂树之恋》中女性的生命与生活和社会与集体意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意识指引着她们前进的方向,在那样一个手挥红宝书的年代,我们无法想象魏红会像《冷山》中的艾达一样冷静、成熟,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因为对于中国的女人而言,在社会上立足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名声,离开了社会认可的女性什么都不是。这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某些特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侧重于共性对个性的规范和制约,而忽视个性,以道德来排斥自我,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思想模式和伦理道德规范,从而使个体失去了它的主体性。”[4]《山楂树之恋》强调的是女性与社会的关系:无害的追求往往遭到集体意识系统性地阻碍。

三、西方性爱自由与东方性爱约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4eff26bcd126fff7050b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