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标杆作文点评

时间:2022-07-14 13:23: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高考标杆作文点评(上海卷) 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70分)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根据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作,说明材料中为我们提供的写作角度是很多的,我们只要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即可。那么,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写作角度呢?让我们先来看材料。材料中有三句话: 第一句话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这句话说的是郑板桥书法的风格,他是用隶书参以行楷,造成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效果,形成了他特有的板桥体,说明艺术需要独创,而独创需要有前提,那就是在自己固有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他人之长,且不着痕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同时也说明“有隶有楷,有古有今”,说明“板桥体”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身上既借鉴了他人的长处,又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读懂了这句话,我们就可以从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创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等角度立意。 第二句话是:“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说明的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体的关系,个体与整体仿佛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这不是郑板桥字体的缺陷,而恰是他的独创,是他用隶书参以行楷,所造成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独特效果,而就是这些歪歪斜斜的字,排列组合起来,才给人以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总体感觉,成为郑板桥完美的书法作品。这句话说明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是要以全局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者我们不能只被局部的假象所迷惑,而是要透过假象看出它的实质;或者独具个性的个体,统一在完美和谐的整体之中,因此只有将个体与整体统一起来,看问题才能全面。围绕这句话,我们从这些角度立意都可以。 第三句是:“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句话既可以作为定评,也可以不作为定评,毕竟是“有人说”“有人说”毕竟代表一家之言,聊备一说,供大家参考,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像“板桥体”这种书法作品,不可以没有它,因为它毕竟是一种体,是在继承前人和借鉴他人基础上的一种创造;但既然是郑板桥的创造,那就只能属于郑板桥一人,别人去竞相摹仿,那就失去了艺术创造的价值。从这一角度立意,那就是强调创新,反对摹仿。

材料当中的三句话彼此并不是孤立的,不能将它们截然割裂开来,若能整体把握材料,注意材料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那样审题立意可能会更周密些。总的是讲郑板桥在书法上的独创性,而他的这种独创性是来自继承和借鉴,来自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来自于他不拘泥于前人和他人的独立个性。当然,这是对考生比较苛刻的要求,考生只要从材料中任选取一个角度即可。

一类文解析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上海考生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幅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各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原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撷(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阅卷感言】

文章抓住了“板桥体”书法“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独特个性,认为这种独特个性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每一个独具个性的字,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作者从中生发出了“和而不同”的中华智慧。作者突破了规范议论文的形式,采用对话体,行文显得活泼,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受。

作者的思考深刻。围绕和而不同,进行了深入挖掘。“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从个体到整体,从局部到全部,从书法到中国智慧,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的真理。 【档次评分】一类上。69分。

【提升点】若仓颉的“颉”字能写正确,本篇就是满分。今年上海阅卷严格执行一个错别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的原则。



二类文解析 “独”的学问 上海考生

“独”可以让我联想到许多词语,独有、独立、独特、独霸„„如此看来,“独”“一”






的意思,也许你认为“独”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汉字,而我说,“独”是一门学问。

板桥体的独一无二令我们折服,却有人为此抱不平,认为这是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所致,并不正统,但事实却是——板桥体成为了中国书法的墨宝。而这其中,便深藏着“独”的学问。

独特而不怪异——“独”之第一大学问。板桥体看似歪歪斜斜却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教一个连书法都未学过的人来写书法,也许他也可以歪歪斜斜,但字体的基础不在,韵不在,那就不叫书法,而叫怪异了。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我们90后一直被批评的原因。“非主流”是现代社会极为热门的新词语,一部分少年、青年为追求独特、新意、与众不同,从外形的“独特”直至精神上的“独特”。自残、自贱、挑衅的事件频频发生,不禁让我这个同龄人感到羞愧和可耻。怪异是一种扭曲,它并不能代替正统的事物,如果那些“非主流”的青年能够意识到“独”并不是怪异的话,也许90年代的孩子就不会被责骂得如此激烈了。

独特而又保留根基——“独”之第二大学问。“非主流”的青年如果能做到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出如此违背常理的事了。

由此让我联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故居,在那个安静、祥和的小巷中,大名人的故居挂着长青藤,小小的门框如不仔细看,也许自行车一刹那走过,也注意不到。当地政府的行为令我仰慕,他们仍然保留周围的朴素风格并不破坏故居的原貌,走入这条独特的小巷里让人感觉心情舒畅无比,这就遵循了“独”的第二大学问,值得我们推崇与赞扬。

独特而不怪异,独特而又保留根基,板桥体做到了,维护自清故居的人们做到了,90年代的新新人类没能做到。我不禁感叹,也许是我们还稚嫩,也许是我们发展的道路还长,我只能但愿,但愿“独”的学问能让每一个青年做得到。

【阅卷感言】

作者能从郑板桥书法的独创性切入,引出“独”的学问,进入自己论述的中心,这样的角度切入得好。作者围绕“独”的学问,从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独特而不怪异——“独”之第一大学问;二是独特而又保留根基——“独”之第二大学问,文章结合“90后”和朱自清故居保护的实际,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层次较为清晰,同时紧扣现实,所发表的看法能够引起人们思考。

【档次评分】 二类上。59分。【提升点】文章论述不够充分。比如说独特而不怪异——“独”之第一大学问,仅仅列举“90后”“怪异”的种种现象是不够的,要做深入分析,为什么要独特而不怪异,怪异了会产生什么后果,怎样才能把握好独特和怪异中间的这个“度”;独特而又保留根基——“独”之第二大学问,朱自清故居保护仅仅是一个例证,要从中拓展开来,说明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必须要保留住传统的根基,而不是破坏。这些都需要靠分析来支撑,没有分

析,恐怕还不能很好地 以理服人。语言再做些 润色,使之更流畅一些。 不写错别字,分数可再 向上提升些。 三类文解析 整体和部分 上海考生

一头牛如一根被风吹歪的稻草显得有些突兀。然而一群牛羊与一片被风拂过的草原则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0d6142687c24028915fc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