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中的思考—读《互联网思想——北大讲义》有感 当“互联网思维”甚嚣尘上,当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著述大都被包装成一本本畅销书而大行其道时,段永朝却写了一本名字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甚至还带点学院派的书《互联网思想十讲一一北大讲义》。这种带着本人一丝独到性格的书,让我在一开始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初次翻开时,坦白说,即使我很认真地阅读,但也无法有很深的认识。当这些物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心理学的、行为学的、传播学的多学科理论架构被段永朝信手拈来、纵横捭阖,乐此不疲地去延展,据此阐述他对互联网思想土壤、尺度的理解时,我深感敬佩,可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光是理解这些目不暇接的理论就费尽精力。而即使是第二次阅读,依然有种看雾中花,水中月的感受,觉得自己学会了什么,可又表达不出,这种感觉着实引人入胜。因此,在花了数周细嚼慢咽、反复品读之下,终于是有了些许理解。 作者将整个十讲分成“互联网思想的演进”、“复杂性思想及其影响”、互联网的未来”三个部分,从互联网的过去谈到了以后的发展,从“思想的尺度”到“思想的千高原”,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到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孔德、詹明信、海德格尔、德里达等, 与其说这是一部互联网思想史,倒不如说这是一部以互联网为线索的哲学思想的梳理之作。而这对浮躁心理的、读惯了互联网思维的、抱着得到解决方案的读者来说必然是不合适的,当人们迫切希望这位大师给出答案时,段永朝却化身成为了一位得道高僧,只是给出禅语,然后要求读者自己回去琢磨,而其代价是阳春白雪,难免会疏远大众,这种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哲学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样的悟性和耐心去理解。 可我认为这就是“思维”和“思想”的本质区别,前者教会你如何运用互联网的种种思维去解决问题、去创造利润,而后者则是让人进入这种思维本身,体会其背后的本质,明白其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教会人们怎么去理解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很明显,后者所讲述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欠缺的东西,理解时代远比适应时代重要的多。段永朝也在书中坚守他热衷的——干货十足的哲学思辨和智性写作。 而段永朝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反思与批判如此犀利,在我看来,与他始终对互联网商业、产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密不可分,这种既参与在互联网中,又不被互联网既有的定局势所局限,跳脱出互联网外,使他更有利于分析当今时代的形势,衍生出更多思考。譬如,段永朝会有“工业时代的消费逻辑是‘假装’,或者说‘假装+忽悠’,而在互联网时代,消费逻辑可能是‘游戏’”的精辟论述;会关心智能社会与隐私保护的问题,并指出“互联网时代,作为工业时代遗留下的东西的版权,其冲突会越来越缩小,越来越不成问题,但隐私的问题则越来越扩大”。当然,他也谈到了对近期互联网与新媒体的观察心得,这些心得展现了他对这个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独到见解,但也一如既往延续了他学究般的固执,让人琢磨不透。事实也正如此,很多人也并非能理解他观察世界的角度,但好比伯牙子期的知音之趣,能识得段永朝深邃思想背后乐趣的人,也往往受益于他的哲性批判与理性洞见,并由此触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的更深入严肃的反思,而段永朝先生独特.、不拘一格、不随大流的思考方式也会让这本书在时间的考验下愈发具有价值,会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研读而不是束之高阁。 我很庆幸能在“互联网与国家治理”这门课中接触到这本书,也正是这门课中所教会我的知识让我能够有基础去读懂一些这本书,因此也可以说这门课是我的互联网学的领路人,这门课不仅仅让我在理论知识中畅游,更是让我享受着现代与后现代哲学交织融合的丝滑,教会我在被互联网大信息量冲击的时代,拥有自己独有的思考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17e599fbf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