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典故与主人公是谁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听信谗言,将当时还是太子的申生杀掉,并且还不忘斩草除根,欲除掉申生的弟弟重耳。幸亏重耳提前知晓消息,立马逃出晋国,四处流亡。多年之后,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待他如上宾。有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重耳思考了一会儿,回答:“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重耳这么一说,楚成王可不乐意了,我现在可是以国君之礼对你,你竟然说没什么可以给我的。于是不死心的问,“话是这么说的,但是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大概明白,倘若今日不许下个承诺,自己恐怕就命不久矣了。于是回答,“如果我能回国并且当上国君的话,我愿意与贵国和睦相处。倘若两国之间不得不开战,我一定先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三舍。” 之后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了国君,在与楚国交战的时候,果真命令部下退避三舍,但是楚军中了计谋,冒进,最后被晋国打败。 先轸?—前627年,曲沃今山西闻喜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又称原轸。 晋文公前671年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楚文王之子,母息夫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在位。 词条: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 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近义词:委曲求全、远而避之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周旋到底 灯谜:一再让住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00ee2d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