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山奇葩——环江毛南族调查实践报告 摘要: 桂西北深山中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毛南族,他们人口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毛南文化自成体系,语言、服饰、饮食、宗教信仰、节日和传统艺术都很有本民族特色。我这次走进大山,便是力图以自己的见闻和了解到的信息,为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毛南族。 关键字:毛南族 语言 服饰 饮食 宗教信仰 节日 艺术 在美丽神秘的桂西北深山中,世代居住着一个古老传奇又热情开放的少数民族——毛南族。他们保持着很多古老神秘的信仰和习俗,又经受着外界新事物的冲击。他们现状如何呢?在传统与现代间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毛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只有万人左右,主要聚居在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河池市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环江县是毛南族自治县。2007年,环江县举行了20周年县庆活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才更多地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利用寒假时间,我走进了环江县的重重大山,力图认识这个大山深处的民族。 1.语言: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侗族和水族)语支,在语音、语调、语序以及基本词汇方面与同一语族的壮语、侗语、仫佬语和水语有许多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尤其与水语更为接近。由于毛南人民长期与壮、汉族人民密切交往,所以许多人都能操壮语和桂柳语(桂林、柳州、河池等地汉族通用的方言)。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加,不少年轻人学会了普通话,而大多数年长的毛南族人只能听懂部分普通话而不会说或者完全听不懂,这使得我与他们交谈时着实费了不少功夫。 2.服饰:毛南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分为各种类型。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节日时毛南妇女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上背着精致的“顶卡花”(一种漂亮的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裤装为宽筒,布鞋黑面白底。 毛南族人对自己穿的衣服(特别是贴身衣)很珍视,叫做“本身”,翻译成汉语意思是“灵魂”,因此自己穿过的旧衣服不随意丢弃,怕别人拿去灵魂,带来病灾。 3.饮食:毛南族的饮食极富民族特色,典型的是毛南饭和鸭酱。 “毛南饭”的原料有玉米粉、鲜嫩豆芽、嫩南瓜(或者南瓜苗、南瓜花——在当地,南瓜几乎全株可食用)、姜丝、辣椒和油盐等。做法是先将嫩竹笋煮几分钟,加入玉米粉煮成糊状,然后加入豆芽或切碎的南瓜等,拌些油、盐,即成“毛南饭”,姜丝、辣椒只作调料。这种饭吃起来很可口,有一种特别清新的香味。 毛南族人喜欢吃“鸭酱”。鸭酱的做法是舀上一碗腌制酸食后留下的酸水,把新鲜的生鸭血倒入酸水中拌匀,过些时间后,鸭血即变成灰白色,带着浓馥的酸味,这时再加入盐、姜丝、辣椒、蒜泥拌匀即成鸭酱。他们喜欢用鸭肉蘸着鸭酱食用。我的一位同学是毛南族人,在她母亲热情的招待下,我也尝到了鸭酱,不过很不习惯鸭酱那种独有的粗犷味道。 毛南人喜欢食用牛肉,而且擅长肉牛的养殖。“环江菜牛”(一种当地黄牛培育出的肉牛)肉质鲜嫩,味道甜美,不仅在桂西北一带名声响亮,还远销东南亚各国,深受人们好评。 4.民居:毛南族人的居室为小楼式样,小楼内外墙全是以木、石为构架,结实稳当。小楼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圈畜,门外有晒台,采光适宜而又可以防潮,堪称中国南方民居中的杰作。毛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民居多采用石料建造。小楼的楼柱是石柱,楼内的台阶是石条,房基和墙也大部分是由石块制成,甚至连门槛、晒台、牛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这些石制用品上雕刻的花鸟鱼虫更是美不胜收。但是随着外界浪潮的冲击,随着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家盖起了砖房,这样的民居正在减少,只有在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才能看到。 5.节日: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庆典比较多,形式多样。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分龙节。 分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完全是靠天吃饭。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天,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 祭神有庙祭和家祭。庙祭两天,第一天,人们汇于庙前观看身着法衣、头戴面具的巫师跳神演唱。次日,人们又围于庙前,观看祭神仪式。第三天,即分龙日,各家各户举行家祭家宴。这一天,家家户户宰鸡宰鸭,制作五色糯米饭、粉蒸肉等佳肴,用于祭祖和祭家神等。他们还用各色糯饭捏成小团团,插在竹枝上,表示硕果累累,预祝丰收。供奉祖先诸神之后,即请亲友赴宴,共度节日。青年男女则相邀于水边、山上山下阴凉处,对歌游戏。 新中国成立至今,分龙节的庙祭已经逐步废除,家祭家宴亦逐渐简化。我有幸见到了已经有些破败的庙,称为庙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庙,或许更应该说是小型的神殿,因为庙里没有和尚,供奉的也并不是如来、观世音之类佛教的人物,但庙里那究竟是什么神我也弄不清楚,只看到庙里香火还是不断的。 此外,受汉族影响,毛南族也过端午节。端午节这天,人们上山采草药,用采来的菖蒲、千里光等草药熬水沐浴,还将菖蒲打结悬挂在家门口辟邪。此外,这天人们还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山藤研磨混着米研磨后制成一种糍粑食用。山藤的清香和着糍粑的细嫩,十分可口。 6.宗教信仰:毛南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所信仰的原始教名目很多,很难一一考证,但其中典型的是动植物崇拜。 植物崇拜。每个村子都供奉着一棵大树,称为“坛木”(毛南语发音),是护村树,守护村庄的风水,在村民心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谁都不能伤害它。每个村子都将一种当地人称为长升草的植物奉为神草,借助它镇魔驱邪。妇女背小孩远行,要取它一两张叶子打个结,插在背上,回到家才取下来。家里有人生病,在门口就斜放一根木柱或扁担,系上“神草”,示意外人。 动物崇拜。原始意识一直使毛南人把牛、猪等牲畜及鸡、鸟禽兽之类当作灵物。刚买回来的猪仔,要经过“烙棋”(燃火烤熏猪笼、猪栏)的洗礼。屠宰猪、牛等牲畜,主人要进行“叫魂”,求得牲畜原谅,以防牲畜的魂灵报复。值得一提的是毛南人对蛇,尤其是有一定年岁的大蛇也比较敬畏,称其为“小龙”,遇上了不会轻易伤害它。但现在一些年轻人打破了这种习俗,他们偷偷捕蛇出售到餐馆——固然是因为科技打破了迷信的大门,原始的信仰已经不能让他们信服,但更多的是因为有利可图。有利可图让他们置法纪于不顾(当然,有的人的确不知道出售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而监管人员对他们也大都从宽处理,这便让一些人钻了漏洞。 据当地老人介绍,毛南族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道士、鬼师、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 “道士”他们专为过世的老人“打斋超度”。 “鬼师”是梅山派的道教徒,他们专门从事“还愿”和“赶鬼”活动,不会“打斋超度”,不忌荤。“巫师”和“鬼谷先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能做“法事”的人很少,他们大多只能卜卦、择日、看风水等。“法童”又称“降豪”,分为“压”、“禁”(均为毛南语)两种。 毛南族信仰的诸神又分家神与外神两种。家神有祖宗、灶王、财神(也有人说是土地神)、三界公爷、婆主(即王母)、观世音等,外神有蒙官、莫六官、李广将军等。蒙官是一种恶神,过去人们生病都认为是它在作崇,须用小猪和鸡鸭作祭品。莫六官被认为是保护地方的善神,因此,人们在结婚和“还愿”时须请莫六官。李广将军被认为是护卫人畜平安的村神,每年除夕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传说这天鬼门大开,小孩极易出事)时,家家户户都用猪肉或鸡、鸭酒饭供奉,为小孩“招魂”。 随着科技的普及,人们正渐渐淡忘这些宗教,有时候残留的只是一些古老的仪式。我想,这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也是古老信仰失落的过程。现代文明冲击着大山深处,科技与宗教迸发着冲突,毛南人在十字路口徘徊。科技取代原始的崇拜成为人们的信仰,先进的外界文化深入人心,也许是激烈冲突后必然的结果,现在还不确定的只是时间问题。 7.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26851fb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