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词于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初到黄州时所作,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万物销声匿迹,只有“孤鸿”隐约掠过。这“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他心灵的投影。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写鸿“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这首词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 教学目标: 1.朗读全词,感受全词悲凉凄冷的感情基调; 2.品读词句,体会孤鸿的处境、心境和志趣,理解苏轼的孤独惊恐的心境和高洁志趣; 3.体会全词语意的高妙与脱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苏轼的孤独惊恐的心境及高洁的志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一起学习过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篇佳作《记承天寺夜游》,大家还记得吗?和老师一起背诵。【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感受作者心境,为下面引出本词初到黄州的心境作铺垫。】 预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篇游记表现苏轼当时怎么的感情呢?(被贬黄州第四年时后豁达、洒脱、乐观的感情,以及那种随缘自适的心境。)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苏轼刚贬至黄州时所作一首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中,又展给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的苏轼形象呢? 二、读一读: 师:诗词非诵读不能尽其声,尽其意,尽其境,尽其情。 友情提醒:尽其声——用合适的声音来读,该低沉时低沉,该高亢时高亢。尽其意——根据意思来读;尽其境——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处境;尽其情——根据情感基调来读,读出诗人情感。 师:请自己对诗歌做出理解,根据理解自由朗读此词。 学生:自读——展读——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初步感知全词的意思,把握全词的悲凉孤寂的感情基调。 三、换一换: 1.这首词,如果请你重新拟一个题目,你会拟一个什么题目? 预设: (1)缺月挂疏桐——以景为题,以首句为题 (2)夜下独行——以事为题 (3)夜感——以情为题 (4)孤鸿——以主要意象为题 (5)寂寞沙洲冷——以情感为题 设计意图:通过换题的活动,学生借助词的意象及特点初步读懂诗意,了解全诗的内容,感受夜的寂静清冷,体会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 四、品一品: 这是一只怎样的孤鸿?你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要求:根据下列句式,结合相关词句的意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 这是一只处境 孤鸿,你看 ; 这是一只心境 孤鸿,你看 ; 这是一只志趣 孤鸿,你看 。 预设: 1.(1)这是一只处境 凄冷寂静的 孤鸿,你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这是一只处境 行单影只 孤鸿,你看 “缥缈孤鸿影 ”; 2.(1)这是一只心境 惊魂未定 孤鸿,你看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2)这是一只心境 内心幽恨、无人理解、充满无奈 孤鸿,你看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3)这是一只心境 孤独寂寞、前途迷茫的 孤鸿,你看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3.这是一只志趣 高洁、坚守自我的 孤鸿,你看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字词的品咂来深入感受孤鸿的形象,尤其是失群孤鸿的惊魂未定的内心世界。为下面体会理解苏轼的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之后,初到黄州惶恐不安的状态。 五、想一想: 师(过渡):这首词中孤独寂寞、惊恐幽恨与志趣高洁的只有孤鸿吗?为什么? 明确:幽人。 师:“幽人”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指谁? 明确:幽居之人——住在幽静之处的人。诗人,苏轼。 师:苏轼这位“幽人”的寂清的处境、惊恐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1)孤寂,“谁见幽人独往来”中的“独”字既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同时,也写出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志趣。 (2)惊恐幽恨,表现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惊起”“回头”,既是写孤鸿的惊恐惶惑之状,也是在写幽人苏轼刚刚获罪被贬后的惊恐之态。 追问:请大家想一想,苏轼此刻心里“惊”什么呢?为何又“回头”呢?又“恨”什么呢? 学生思考展示,体会苏轼心中的感受,并各抒己见。 预设:被这次牢获之灾所惊吓,心头仍充满忧谗畏饥之感,担心再受小人们的谗言诬陷。“回头”是因为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寻找一种逃脱,寻找一种出路。“恨”是指心中饱含委屈与冤枉,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屏显——资料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任杭州通判。因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罗织罪名加以陷害)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零三天。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此案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这首《卜算子》是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之作。被贬黄州后,生活凄苦,处境寂寞。他在《答李端叔》的信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诗人的精神陷于孤苦无援的境地。 (3)“高洁志趣”,表现在“拣尽”、“不肯”,“寂寞沙洲冷”。 屏显: 苏轼,虽幸免一死,心怀余悸,但他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仍保存着文人的一点傲骨。他在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间。”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和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苏轼此时惊魂未定,幽恨无奈的心境,以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志趣。 六、合作探究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对此词给予很高的评价:“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认为此词高妙脱俗在哪里呢? 预设: (1)高妙: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2)脱俗:选择特殊意象(月、梧桐、鸿);直接表达志趣高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本词托鸿抒怀的写作特点,鸿即是人,人即是鸿,人鸿合一,以此达到对苏轼坚守理想,志趣高洁形象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孤独是一个人的悲剧, 但孤独 却铸炼了他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 这份独立 让诗人超尘出世,观照宇宙。 这份独立 赋予诗人一份灵智, 这份独立 增添几分自信、自赏和自强。 这份独立, 也成就名垂千古的一代文豪。 八、推荐阅读 1.汪真祺《苏东坡传》; 2.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c32130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