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01 09:3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p> 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 让更多的人

了解三门,本人于 20XX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 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 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 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

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 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此习 俗主要内容与形式:

1 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

才可做坟下葬。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

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 (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

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 远平安)。

2 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 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 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 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 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 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一方面,

表示对死

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



在断气时,要喊着称

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 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 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 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 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 媳妇被、客被等。

6 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 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 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 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

7 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 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 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 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 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

举行祭礼仪式, 由道

(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用筷子夹一口在

,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

士先生主持祭礼, 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 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 儿子跪 接祭品,再送上供桌, 件件传食完毕, 再三叩头敬拜, 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 亲戚成横行跪拜。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


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 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 ,送行队伍跟着行至。但有 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 孝帽不能脱下, 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 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 (钉 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 ,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 为死者树魂开路七, 共七个七 (分什么子孙七、 女儿七等) 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调查情况的分析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 民族审美习 惯的 “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 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是“活 ”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 的客观存在。

从农村习俗看, 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 在农村扎根、生长、 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 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 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所以葬礼是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 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如七个 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进家族情感与和谐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 互助、 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道德品质, 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的 基础,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 葬礼习俗给家庭搭 建了平台, 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 在我们家族生活中, 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的发生。

在调查中得到一例, 有一家族的二兄弟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 发生矛盾 二年多,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设孝堂都为兄弟着想,这样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 份真情, 少一些矛盾, 让生活中不和谐的状况通通没有了,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 乐的拥抱着,这也让他们的母亲激动不已,并说: 没有他们父亲的葬礼,等到何年何月才能 亲情相辅而行?再比如近年来的 “黄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 ”、“祭孔大典 ”、“女娲祭典 ”、“太 昊陵人祖祭典 ”等,无不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 重要文化活动。

3、弘扬孝道文化

“孝 ---这一中国的传统美德。 “孝子膝下有黄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道,是 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就是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 因为, 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 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 社会对我 们有关爱之恩一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许,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 回报与感恩, 其实这是一种可能会误导孩子, 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道德教育中的 不完善之处。

所以用农村传统习俗道德教育塑造孩子的孝道意识意义重大。 农村习俗葬礼, 一是过程 贯穿着 “孝”字,如穿和戴、行和礼、祭品和祭语等;二是孝道美德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并不 是仅仅将孝语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好听, 而在实际行动中做不到, 容易从自我出发,忽视了 他人。也就是说,在岸上是学不会游泳的,只有在下水后才会游泳。

四、现实的思考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看, 葬礼既然是文化,当然应该保护。 一些人认为:我们的 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葬礼存在着佛教及 “神灵 ”,因此,对所有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文化, 都应该斗争而不是保护。 当然,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它本身便违背了辩证唯物论的核心。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存在大量的宗教文化及与原始信仰有关的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3e18cc9cd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