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

时间:2023-10-27 13:10: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1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元贞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马致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早有定论,即北京大都人。


然而,确切的出生年月和地点,至今比较模糊。一般文史资料记载,其生卒时间约公12501323年。其名不详,原因很可能是元代社会的汉族文人被压抑在底层,很多文人作出“青史内不标名”的选择。因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字是致远,号东篱。通过他所留下的作品分析,可知其生活的年代,晚于关汉卿、白朴,而早于散曲家张可久。

马致远除了剧作出名外,还是一位著名的散曲作家。散曲是一种歌谣体形式,便于叙事和言志抒情。现存的《东篱乐府》有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元人小令中之名篇,久传不衰。短短28字,却不失为千古绝唱。令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非常生动的秋郊夕照图。

马致远塑造的这幅晚秋意境图,到底取材于哪里呢?让我们来到门头沟区的王平镇来看一看吧。

尽管马致远时代已经逝去700年,然而这里村民依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交通的进步,将古道废弃,没有了山间阵阵铃响的马帮。但在临街的古民居墙上,依稀可辨一些古道商铺的匾额,那野生藤萝缠绕攀援,百年老树盘根错节,如耳小桥跨涧越溪……眼前景色让很多游人情不自禁地惊呼,这不是马致远笔下的景致吗!

数百年来,这里的乡民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当地有句顺口溜:“有女嫁岭北,哗哗的清泉水,小葱拌莴苣,你看得不得。”当地因位于九龙山北侧,故而称为岭北。马致远自号东篱,能够悠然见南山,只能是在岭北的居所。

这就是王平镇韭园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东落坡村、西落坡村、桥耳涧和韭园村。有史料和文物为证,这个村具有千年的文化历史。村边的古道,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西落坡村,第一大户就是马姓人家。

桥耳涧村的建筑群落是沿着古道而形成的。一条沿着山涧而修建的用石块而砌垒的古道,东连接向京城,西则通往大山深处。故道旁有经历百多年沧桑的老槐树,弓腰驼背,倚靠在故道旁,在跨过山涧的地方有一座座类似当今涵洞似的石板桥,细长而深邃的山涧,似乎是在接近天庭的涧的顶端,搭起的这座小小的石桥,犹如天桥;如果从西面走进小村,从涧底望去,那么,这座小桥就恰恰是山涧上安上的一个耳朵;小村就因为这个跨山涧的桥而得名。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84eb29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