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民俗的文化特征

时间:2024-03-05 16:40:4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春节民俗的文化特征

(1)具有乐观自信精神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人很少有彻底的悲观主义,总愿意乐观眺望未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着自信乐观的精神性格,并且能够通过乐观自信表现出自身民族的独特性.春节民俗流传千年,始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至今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民。人们对当前及未来的乐观自信在春节民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春节民俗活动既有歌舞剧会又有丰盛美食,其中歌舞调动春节氛围,过年的气氛总是红红火火的,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人们的乐观热情在歌唱舞蹈中得到了释放。美食象征着物质丰盈,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的信心与乐观,这种乐观并非只是个体独有,而是一种群体共识,在春节融洽喜庆的欢乐气氛中,个体的乐观心境得以抒发,彼此所想所盼一致,情感得到共鸣,情绪互相感染,心意和谐交融,真正做到心心相映,普天同庆,万民共乐。清代姚文瀚所绘的《岁朝欢庆图》该作品充分表现出来当时人家过年阖家欢庆团圆的场面。中国春节民俗蕴含的乐观自信精神,是理智的,清醒的,与西方狂欢节等狂热迷乱的庆祝活动截然不同。细究其原因,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中国人并不追求一时的快感,自然也不需要愚弄性的迷狂节庆,通过收获丰足的作物供饮食,身处于和谐群体中感受温馨,内心的乐观与自信便油然而生。 (2)蕴含浓厚人文关怀

自先秦以来,中国春节民俗始终有重视人文的文化内核与关怀人文的精神特征。这种蕴含浓厚人文关怀的文化传统,不能被曲解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中国人是信鬼神的,这个事实无可否认,但是,这种“信”是理智的、清醒的,准确地说,不是信奉崇拜鬼神,而是“敬鬼神而远之”。春节民俗自然能生动体现出中国人的这种理性,春节祭祀便是实例。在古代,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神祀鬼,时至今日,这种民俗活动依然存在。具体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为何而祭自古至今就从未改变。中国人一向是为人间而祭,企盼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众如此,古代的统治者也如此。《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大子亲率三公、九卿,以迎春十东郊。春日将至,大子迎春以求人间大地回暖,万物复苏。历史悠久的春联也是人文关怀的表现,通过文字语言对俗世表达直白、真挚却又深沉的热爱。逢年过节的拜年与祝福语,更是人文关怀的典型表现。春节期间常


吃的水饺等食物,外形讨巧,蕴意美好,其表达的人文关怀与俗世情怀历经千年,亘古不变,历久弥新。 (3)充分表现历史意识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厚重深远且灿烂辉煌,是千年来每一代中华儿女都十分自豪的话题。在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熏陶下,中国人天生便有着浓厚的历史意识。春节民俗传承至今虽已形式多样,但仍能充分表现出历史意识,意深刻。春节之际,各家祖墓前或者家中祠堂,都是祭祀的幢幢人影,后代子孙感念先人,追思过往。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优良传统也得以彰显。不只是祭祖活动,春节民俗的各种起源传说,其实也揭示了同样的民族品质—华夏儿女尊重历史,整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浓厚。在这样的反复传承中,春节民俗一面被赋予厚重的历史感,一面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民俗活动。春节民俗文化并非雅文化,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其文化的传播,没有局限于社会某一文化阶层,从文豪大儒到白丁百姓,春节民俗的影响力几乎穿透了中国所有阶级。中华儿女如何处事、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春节民俗文化的影响。因此,论塑造民族性格、渲染文化氛围,春节民俗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48626909d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