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社交技巧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在社交上人的思维惯性,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心理学与社交技巧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社交技巧 一、本质 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的本质是在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社会交往可以分为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两性交往。 从心理的角度研究社会交往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则是近些年的事。目前由于研究者的兴趣和理解的不同,不但对这门学科的命名不同,而且在学科概念的界定上更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学科的命名上,比较接近的有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心理交往学、交际心理学和社会交往心理学等。 影响心理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机性极大,社会交往心理学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和测量法等对社会交往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其次,社会交往心理学是综合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社会交往心理学的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学科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为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从基本理论到实践方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社会交往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成为可能。 二、意义和作用 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造、保持、传播和发展; 是认识产生、深化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之一。 三、影响社会交往的因素 1.交往语言素养。交往的效果可能好,也可能差,这取决于人们之间的依赖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取决于是否采用最通俗易懂,对方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及相互关系的能力。当交往用口头语言时,交际素养表现为善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倾听别人的讲话,表现为富有同情心、能产生共鸣。列宁曾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在交际过程中,使用恰当、准确,富有表现力而又明白易懂得的语言,便意味着能取得相互理解。否则,就很难顺利沟通双方的思想和感情。 2.道德修养。受过良好的道德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在交往中的表现明显不同。前者说话文明礼貌,待人接物处理得当,且诚实、正直、善良,对集体和他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很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而后者待人接物表现较差,交往中处处为自己考虑,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易“合群”。 3.个人生活态度。如果为人开朗、活泼、乐观,就有利于与别人交往;反之,与别人的交往就会遇到困难,并且常常也不愿与别人交往。 4.父母个性及父母与周围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我们小时候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靠学习、模仿得来的,学习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及父母与处于同一生活区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热情开朗,善于交际,并经常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与周围人相处也很好,耳濡目染,我们就会逐渐养成与人们交往的习惯,也比较容易与人相处。 相反,如果父母性格孤僻,不会交际,与周围人们很少来往,就必然使我们失去其它家庭常有的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及时锻炼,一旦与生人接触,就会显得不自在。久而久之,心理形成一种自卑感,从而失去交往的兴趣和勇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46e1b2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