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书中出现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被印在了书的封面上,而我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也是因为看到了封面上的这句话,刚开始看到时,我只是觉得这样的语言很美,直到读完全书,我才发现了这句话所蕴含的那种对于成长的忧伤及对于生死的无奈。 《目送》是作者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一本书,书中写到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包含了很多很多自我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作者在写这些时,并没有直接地去描述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以散文的形式通过回忆将一件件不经意的小事去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而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 书中,作者以儿子的成长与父亲的逝去为线索,抒发了她对于人生路上亲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的无奈与豁达。其中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她写到儿子16岁时,一次她与儿子一起逛街,在过马路的时候,她习惯性地伸出手想要牵着儿子,但儿子拒绝了,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她猛然间发现儿子长大了,和自己之间有了疏离感,她站在马路上很难过,但同时她又想起了前段时间她与父亲过马路,父亲也想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感觉别扭,不愿再牵父亲的手,之后她走在前面,父亲默默地跟在后面。同样的不愿牵手,儿子不牵她的手,她不牵父亲的手,出于同一个原因:自己大了不需要再牵着父母的手,这样会让他们感到不好意思,有束缚感。当作者面临这样两种情况时:作为母亲,儿子不牵她的手,她感到难过;而作为女儿,她不牵父亲的手,却感到理所当然。当两个场景交织时,她终于明白了父亲那时的感受。书的主题也因这不经意的一个对比呼之欲出:“亲情”是可贵的。作者在写作这本书的同时,也在向人们呼吁关心身边的亲近的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想,不要等到若干年后,当你猛然间发现你在无意中伤害了爱你的人,当你想弥补时,却发现,他已经离你而去或者再也无法感知到你的爱,那时候,你再去后悔就晚了,没有意义了。 看着书中的文字,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习惯将家中大小的事告知我,并询问我的意见,渐渐的发现自己在家中的话语权提升了,自己也有了决定权,很多时候父母也都会听从我的决定。还记得我刚上大学那会,有一次从学校回来,我妈兴冲冲地提着一个袋子跟我说帮我买了两件衣服,不记得我当时具体是怎么回答的,大致就是拿出来看了之后就嫌弃了,说款式太土,颜色不好看什么的,不过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妈一下子暗下来的神色,其实那时我便意识到自己说话太过了,但当时不懂事,也不在乎,后来我妈再也没单独给我买过衣服,即使买也是拉上我。现在长大了也懂了,有时和妈开玩笑说你什么时候去逛街给我带件衣服吧,回来我给你报销。我妈总是对我说不给你带,买了你又会挑毛病的,下次等你空了,我再陪你去。每每听到她这么说我就特别不是滋味。现在,自己也能赚钱了,有时候逛街也会给妈买一些衣服,每次买回去她都很高兴,对着镜子不停比划,虽然她从不在言语上夸我,但似乎每一次她都是满意的,从来没挑过任何毛病。不过,她很少穿我给她买的衣服,我有时问她你怎么不穿上次给你买的那件,她会说平时工作穿工作服就行了,那件留着以后穿,后来等她真的穿了,我才发现有的衣服还是不怎么适合她的。或许就是这样,当我们挑剔着父母所给予我们的东西时,我们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当我们看到他们满心欢喜地接受我们送他们的东西时,我们也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还会忍不住自我褒奖一番,却忽略了那些东西是否真的适合他们,是他们需要的。 说起与父母之间的事,总是让我很感慨,很多时候,我总会忍不住向他们乱发脾气,说完了就觉得不好意思,但又拉不下脸跟他们道歉,好多次好多次都是这样。这次读完这本书,发现书中很多的场景就是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母亲的唠叨、父亲的背影、我的不耐烦„作者用朴素真实的文字一次一次感动着我,让我忍不住地回忆自己的过往,反思自己的生活。 《目送》,正如封面上的介绍那样,真的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也真的是一本值得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4c1e6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