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生命因诗而苏醒 散落在四处的诗稿,像是散落在时光里的生命的碎片,等到把它们集成一册,在灯下初次翻读校详之时,才惊觉于这真切的全貌。 终于知道,原来—— 诗,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自己。 这个自己,和生活里的角色不必一定完全相称,然而却绝对是灵魂全部的重量,是生命最逼真精确的画像。 ——题记 一、简介 席慕容,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祖籍内蒙古,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在台湾。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赴比利时深造。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1968年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及1987年台湾呢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 曾在国内外举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有诗集、画册、散文集及选本等五十余种。 二、写诗历程的陈诉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三、作品欣赏 诗歌:《七里香》《戏子》《一棵开花的树》《吴媛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 《迷途诗册》《我折叠着我的爱》《河流之歌》《时间草原》《水与石的对话》 《我》 散文:《成长的痕迹》《画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同心集》《写给幸福》《信物》 《写生者》《我的家在高原上》《江山有诗》《黄羊玫瑰飞鱼》《大雁之歌》 《金色的马鞍》《诺恩吉雅》《人间烟火》《宁静的巨大》《2006席慕容》《生命的滋味》《意象的暗记》《与美同行》《走马》《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 《胡马胡马》(蒙文版)《梦中戈壁》 《在那遥远的地方》 小品:《三弦》(与张晓风、爱亚合著) 美术论述:《心灵的探索》《激光艺术导论》 《贝壳》 《乡愁》(诗歌)、《外婆和鞋》 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运用的技巧更是表达出此一讯息,重覆的句型、问句的使用,文中充满跳跃感,在不经意中仍有奇句,文体虽是散文,但诗的意味浓厚,这也是席慕容 散文之作异于其它散文作家的。 ‘花’对于席慕容而言,不单单只花而已,而是已经被拟人化再出现作品之中,当它只是个静物时,殊不知其实他是个旁观者,当席慕蓉画它时、写它时,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也从它身上得到回应‘看花不是花’应该是席慕蓉的另类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948fd6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