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书笔记摘抄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本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谈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巨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搜寻书中收集了许多我们所熟悉、津津乐道的文章,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林先生的名作。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分数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并肩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大嫂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彼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 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醋那些在绿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人因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女士们们相交处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不屈不挠剽悍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孔乙己》这部小说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揭示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格鲁济克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等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现已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同情。事与愿违,半生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现代人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荒诞可怜的多余人。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出更蛊惑之深。而通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可怜的而又可恨的。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所,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财务压力。所以他将一事无成,如若在贫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又怎么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会现实的打击,和自己早已注定的命运。 《呐喊》一系列的小说当年都有力展现了当时那一段岁月的冷漠,以及一个旧制度的腐朽,一个时代的没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967bf1a5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