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气、神

时间:2022-04-26 20:07: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精、气、神”与中医养生 明新杰

所谓“精、气、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也是道教内丹学术语。从渊源上看,其概念均发端于先秦哲学医学。自古以来,对“精、气、神”的保养,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即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分,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故中医常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形神俱损,精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传统哲学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又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与“精”相对应。“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神”在内丹学中,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道德经》 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便焕发出恒久的青春。古今人们常用的词如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精神饱满、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气宇轩昂、气壮山河、浩然正气、神采奕奕、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等等,都是用来形容具有“精、气、神”内涵的人的。炎黄子孙皆应具备精、气、神,所以,我们的祖国大地向称“神州大地”

已故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读黄帝内经谈智慧》一文中,“精、气、神”的简述为:“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是什么?形而上的。“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即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而“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了的那个气,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往上冲的叫“神”。同时,南老又总结出了“心、意、志”三个词,论述得非常精辟。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精、气、神、心是分开的。心,就是我们能够思想、记忆、能够作用的能,心字上边那三个点,就代表精、气、神。可见古人造字时很有智慧。故“心有


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紧接着,南怀瑾大师又从“志”开始延伸出“思、虑、智”三个词,更为精辟。他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即知道内在的变化叫做思,即思想的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即因思想考虑很多,很细密,这个叫做虑,是很内在的思考。“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智慧是最高的,它不是思想来的。考虑完了,忽然灵光一现那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思想出来的,也不是心出来的,是神出来的,这又回到神了,所以说智慧可以通神。处物,就是对付万物,对待世间人,如此能够做事了,有成就了,有建树了,这就是智慧之学,教育的目标在这里,教育的作用也在这里。很明显,人只有在具备了“精、气、神”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思、虑、智”。南老的悟性非常高,所以他才能活到近百岁仍耳聪目明、才思敏捷。此外,已故的国学和文学大师如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季慕林等多是近百岁高寿。还有张学良活了101岁,宋美龄活了106岁,我国药王唐代孙思邈活了101岁。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虽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但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中医的养生观还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要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古人讲“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格物致知”“中庸”“恕道”等等就是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大凡智者,都是有修养的人,有修养的人才是“仁人”“仁者寿”嘛。 (作者系滑县骨科医院常务副院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d7fb1eaf1ffc4fff47ac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