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若虚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都不可详考。不过,他是初唐之人无疑。明代胡应麟说《春江花月夜》“详其体制,初唐无疑。”是以为证。此外,可确定他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其诗文与贺知章、包融等吴越文士驰名京都,并和贺知章、包融、张旭三人合称“吴中四士”。他创作的诗歌大都散佚,仅流传两首古体诗——《代答闺梦还》和《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春江花月夜》幸被宋人郭茂倩收集在《乐府诗集》中,方能流传至今,但长时间似乎仍默默无闻。至明代胡应麟在《诗蔽》中,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至清末王阎运则更加赞誉了诗及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州》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因一诗而被奉为“大家”,其评价之高,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闻一多先生在文章中也高度地赞美了《春江花月夜》的功绩:“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读裘,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以良辰美景衬托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表现人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深沉思索,伤感而不颓废,具有深沉婉转的情思与浩瀚幽邃的境界,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好诗。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卷,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幽美邈远、恍惚迷离、深邃空灵的境界,使人如梦如幻。仿佛整个生命都融进了那个神秘的世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从月出写起,而描写重点在月色下的春江,头两句写春江水满,江海相连。月出潮生,在海天月夜的衬托下,突出了春江浩渺的壮丽景色。诗人虽然立意在写春江,实际上他的思绪已飞向了整个宇宙空间,心灵所观照到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大景观、大规律,为之后进一步表现宇宙意识、生命意识作了铺垫。 以下由江水写到开花的郊野,过渡自然轻灵。“月照花林皆似霞”,月下的花朵莹洁如雪珠,吐出淡淡的幽香,写出春江月夜之花的奇幻之美。春夜何来“空里流霜”?明明是月光造成的又一错觉,故细看又不觉其飞。“汀上白沙”何以“看不见”?那也是因为一天明月白如霜,淆乱了视觉的缘故。诗人于是由色悟空。这时推出一个被月光洗涤净化的宇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如此光明洞澈的环境,让人忘掉日常的琐屑烦恼,段过自我,而欲究洁宇宙人生之奥秘。相形之下,别的世情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在茫茫宇宙之间,人只不过是夹在宏观与微观世界中的一个中项而巳,他来自何从?去向何往?是一个永恒之谜。孤独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情绪,被一代又一代灵魂反复体验过,咀嚼过。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澄澈静谧的夜色中,诗人凝视空中那一轮大而圆的月亮,不禁发出了这一声不无稚气却极其深邃的追问,一个不用回答却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前句可以解为:江畔人众,何止恒河沙数,谁个最初见到这轮明月?后句则言:江上之月番番照临人寰,然不知青天有月来自何时,江畔有人又始自何时,人月的际遇又始自何时?但前句亦可不限于此夜,可以解为:代代江畔有人,究竟何人最早见到这轮明月?换言之亦“青天有月来几时”也。 诗人浮想联翩,产生了一个更有价值的思想:“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只相似。”有限与无限这对范畴,很早就有诗人在咏叹,张若虚同时的刘希夷也有咏叹。这仅仅是“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霜,(曹植)、“人生若尘露,天道逛悠悠”(阮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的翻版么?否。虽然同样是对有限无限的思考,“岁岁年年人不同”着眼于个体生命的短暂,而“人生代代无穷已”着眼于生命现象的永恒,前者纯属感伤,而后者则是惊喜了。而诗人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认识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和“江流宛转绕芳甸”等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动景中感悟到的。由上节人与月的关系想到时间长河的遥远迷茫。此刻,诗人想到人生世代相传显然也是无穷尽的,但哪比得上年年月缺相似的江月永恒,诗人在寻求人生与永恒的大自然关系的解答,吐露了对人生世代变幻的迷惘,“人生短暂,宇宙无穷”。在这里,诗人把“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宇宙融为一体,使二者达到了终极的统一。“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中的“江月”是那样脉脉含情,不知送过多少世代的过客,他还来江上照临,还在准备迎新。皎皎的明月你这天地逆旅中多情的侍者呀!闻一多说,诗人在这里与“永恒“拌然相遇,一见如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对每一个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更洲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对“今月”又发出疑问。明月高悬,不知在等待着什么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表面上看,这两句写月有情,江水无情,而事实上,诗人还是在写自己对生命意识的感悟。“不知江月待何人”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上下相承,把历史与现实相承接,使人类和宇宙相贯通。江水看似无情,但宇宙万物和人生何尝不是这样?诗人在这里不仅表达出“逝者如斯”的感慨,而更多的是对宇宙规律和人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5d9dbc0e87101f69f31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