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诗第17首 闲适隐逸诗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首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意思为:百花凋谢,只有它独自鲜艳美丽,在这小园中占尽了风情。诗人通过百花和梅花的对比,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梅花的最大特点——在冬天独放。给人一幅万物消沉,只有小园中这一处生机勃勃的画面。“众”与“独”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独”字即刻画出了梅花绽放的环境,显出它的与众不同,才有了下文的“占尽风情”。 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思为:那稀疏的影儿映在又清又浅的水中,那暗暗的清香在这有月亮的黄昏浮动。这一句紧承上文,对梅花展开了细致地描写,别有一番情趣。使黄昏幽香、疏影、清浅的水又加入到刚在脑中形成的画面,这小梅在这环境的烘托下变得令人心动。“疏”、“横斜”、“清浅”、“暗”、“浮”等字用得极为巧妙,简练地勾画出一幅完美的风景画,也照应了题目中的“小”字,尤其是“浮”字,化嗅觉为视觉,用通感的修辞将梅花开处幽香阵阵的境界表现了出来。 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意思为:这寒冬季节里的鸟想要飞下来先偷偷地看一眼,粉蝶如果知道应该陶醉得失去魂魄。鸟儿为什么要先偷看一眼呢?大概是不相信冬天会有这么美的景色而疑为陷阱吧!这一联又进一步将画面添上了飞鸟和粉蝶这一独特的风景,使整幅画面富有生机,也进一步地渲染出小梅的美丽。诗人将霜禽、粉蝶拟人化了,一个“偷”字多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霜禽的心理,一个“断魂”又多么夸张地表现了梅花的醉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的化身呢! 尾联“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意思为:幸好有诗人的低声吟咏相亲相伴,用不着俗人唱歌、喝酒来凑趣。梅花是高傲的,对于一切世俗不屑一顾,也只有这孤芳自赏的诗人才能与其相通吧!尾联又将画面平添一位目下无尘、孤芳自许的诗人,使整幅画面达到顶峰。“金”字代表了权势、华贵,诗人末尾引出自己,托物言志,表达了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情趣。 全诗结构紧凑,先声夺人,又将画面逐步完整,最后以议论收尾,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中,颔、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为千古之佳句。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与梅花不与众芳争春的孤芳自赏融为一体,使本诗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诗人心声的表达。 【知识点】通感(移觉) 概念: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通感就是“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的。它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例子: 1.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 2.“你笑得很甜”。“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 分类: “通感”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1.形容的通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片片吹落桃花香。 冷言冷语。声音很尖。 2.比喻的通感,如: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他的一席话像一把火暖了我的心。 作用: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多种感观同时作用于同一事物,营造立体意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75109c27284b73f342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