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4-17 23:39: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东侧,通渭县总面积2912.7平方公里,总人口46.44万人,耕地面积183万亩,居全省第二位是传统的农业县,也是国扶贫困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实力。GDP是反映县域经济的综合指标,也是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体现。2004年通渭县实现GDP85882万元,比上年增长9.5%而且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是体现县(市)政府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是支撑县(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004年通渭县财政收入仅为2982万元,财政支出却达到了211537元,财政收支的矛盾相当突出。

(二)人均发展水平。2004年通渭县人均GDP1851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19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7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4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55.7元和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3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349元和87元;通渭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543.6元,比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低2347.9元和484元;通渭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5元,比全省、全市分别低1695.4元和409.4元。

(三)产业结构。2004年通渭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8∶14.3∶38.9,与全省、全市相比,一产比重分别高出28.75.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分别低34.212.5百分点,三产比重分别高出5.67.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偏低,一、三产业比重较高,呈现明显的“哑铃型”,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大主要是财政支出中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部分所占份额较大,恰恰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 二、县域经济滞后的成因

(一)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底,通渭县有建制镇6个,非农业人口2.44万人,城镇化率为5.25%,比全省、全市分别低23.365.5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城镇数量少,规模小,仍处于城乡分离、工业与农业分离的强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县城和乡镇功能单一,聚集和辐射功能较差。由于城镇化水平低,致使工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差,投资收益低,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高,农业产业化滞后,农民向城镇转移较为困难。这些都将长期制约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二)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为严峻和深远。2004年末,通渭县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31万人,贫困面为5.4%低收入人口12.3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9.1%贫困人口主要是文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差的这部分人。贫困问题的普遍存在,意味着县域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处于低起点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异常艰巨。

(三)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县域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整体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条件制约的必然结果。造成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落后带来的人的素质差距。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通渭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9年,比全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少1.4年和1.1年,农民文化素质劣势十分明显。劳动力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劳动的效率和收益。这意味着县域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不仅被排斥在现代社会的边


缘,而且随时还会沦为贫困人口。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2004年,通渭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2%,小学在校学生数为68580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5.5%;初中生在校人数为29544人,初中升学率为58%高中在校人数为6147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为1802人,考入大专院校的人数仅为1482人,呈现出“锥形”结构,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域投资规模小,人均投资不到本省市区人均投资的五分之一。民间投资乏力,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和城乡集体投资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在低水平徘徊,其直接后果是道路建设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长期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自然条件较差。通渭县人均可耕地3.8亩,虽高于全国1.3亩、全省2.5的平均水平,但绝大多数是山地,有效灌溉面积少,人均仅为0.18亩。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秋季,利用率不高。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通渭的实际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通渭县各级干部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这样,这项工作仍然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必须把人口增长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二是抓好基础教育。要认真研究通渭县中小学教育的布局结构,使现有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结构趋于合理化。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同时,扩大高中招生容量,变“锥形”结构为“柱形”结构。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和“农函大”等方式方法,搞好对农民的培训,使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成为合格的现代劳动者。特别是要注重对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以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邮电通信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努力提高项目建设效率,牢固树立以项目争投资,以投资促发展的观念。坚持用好用活国家“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对低水平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坚决遏制。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全面激活社会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建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三)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形成自身产业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一要稳定冬小麦播种面积。冬小麦在通渭不但种植历史悠久,面积最大(每年种植在80万亩左右)而且耐旱、耐寒、品质好,是最稳产的“铁杆庄稼”。今后要在稳定面积,改良品种,深化加工上下功夫,努力打造通渭冬小麦的品牌,发挥其比较优势。二要做大做强洋芋产业。洋芋产业是通渭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今后通渭县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切实改良洋芋品种,扩大种植面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67da52359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