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解读我国高储蓄现象之谜

时间:2022-05-24 02:58: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我国高储蓄现象之谜 '\r\n [摘要] 我国自1996年起, 中国 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使利率降低了78.4%,达到 历史 最低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却屡创新高,截止到今年4份,高达15.12万亿元。存款为何还增长这么快?百姓为何如此青睐储蓄?巨额存款是否会成为威胁市场的“笼中虎”?围绕这些 问题 ,有必要对我国从2003年至今 各界一致关注的“高储蓄”现象做一个全面的剖析。 [关键词] 高储蓄负利率货币幻觉 一、高储蓄之“谜”的存在 1.谜之一:总体上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为保持GDP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国家 局根据200512月最新 普查数据,对1993年~2004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小康》见习记者肖建龙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公报及《世界经济年鉴》等整理) 1978年~2005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27个年头。上表中数据体现了中国经济27年来的快速 历程。国家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至2005年的182321亿元,增长49倍多。其中,2000GDP总量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2002年,GDP总量登上100000亿元人民币台阶。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成就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 已进入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新阶段;二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总体上可以说明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 我们再来看看人民币居民储蓄的最新数据:中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从1997年的4.6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8.7万亿元,2003年突破10万亿元,几乎要赶上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了。截至2005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央行新近公布的 金融 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4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16万元。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 2.谜之二:人们冷对“负利率”,漠视存款的贬值 以我们河北省为例,在20055月份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中,有一项格外引人注意:河北省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7%尽管涨幅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全国2月份CPI涨幅3.9%,但这个数字意味着,我省居民仍未能摆脱负利率的 影响 。为形象地说明负利率,有记者请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重润教授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存款利率只有1.8%但如果将物价上涨因素 计算 在内,那么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货膨胀率,王教授介绍说,一般情况下是以CPI涨幅代替通胀率,按照我省一季度的CPI2.7%来计算,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应为:1.8%-2.7%=-0.9%这意味着,我省居民如果10000元存进银行,1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910元,“蒸发”了90元。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居民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得到的本息扣税后实际为10180元,而当时售价为10000元的商品,如按CPI涨幅2.7%计算,一年后的售价已上涨为10270元,居民要想买到它,还得再贴90元钱。针对当前存款“负利率”之说,央行行长周小


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大家应当认识到,利率政策并不是说一定要保证在任何时候存款利率都是正的实际利率,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综上可以看出,官方承认负利率的存在是合理的,而且,人们也都是知道负利率是存在的, 自己往银行里存的钱是贬值的。作为理性的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为什么明知有损失,有风险,而不去想方设法的减少损失或去规避风险,漠视自己资产的损失去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呢? 二、高储蓄之谜的原因剖析 1.货币幻觉的存在 “货币幻觉”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费雪于1928年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而忽视其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 错觉。有些理财专家把“过于算计”结果为算计所误的理财盲区为“货币幻觉”。举例来说,假如你和你的朋友分别花4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后来又先后卖掉了,在你的朋友卖房子时,当时有25%的贬值率———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低25%,所以你的朋友卖得30.8万元,比买价低23%。你卖房子时,物价上涨了25%,结果房子卖了49.2万元,比买房价高23%。大多数人都认为你比你的朋友做得好,但事实上,你的朋友才是赚钱的。讲的再具体一些,假如有一辆轿车(代表我们所买的商品和劳务)标价是40万元,在你的朋友卖房子时由于商品和服务平均降低25%,轿车的价格也就下降为30万元[40×(125%,你的朋友卖房之后,仍可购买轿车,并有剩余0.8万元;当你把房子卖出时,物价上涨了25%,轿车的价格为50万元[40×(1+25%,你卖房所得的49.2元根本就买不起轿车了。这种“货币幻觉”实在是人们“不知货币真面目,只缘身在货币中”的典型表现。由于人们“货币幻觉”的存在,可以使通货膨胀对储蓄形成两种相反的作用,因而减弱通货膨胀的作用力度。换句话说,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负利率” 时代 ,人们冷对之。 2.消费信心的缺乏 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 、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而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中国社会 科学 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 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据常州市城调队05年的抽样资料,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 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杭州、宁波和温州的市区,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 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凡是有后顾之忧的人,薪水无论多少,都不敢


乱花,因为父母妻儿不一定都有稳定的收入,医疗费用上、子女教育开支庞大以及养老制度不明朗。”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 研究 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坦言。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7d9ca3e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