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婉约派的作文 仲夏,初秋,残花轻上,浓墨满园。读着宋时的词字,学着他们落笔成诗,也不禁回到了旧时的光景,忘记了眼前的自己,却想起了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她…… 她步履蹒跚的一生,走了太多的苦难与坎坷。孤身一人像是海中的扁舟,摇曳飘零。但是,这些苦难和挫折从未压倒过她,她挺住了,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精心艳丽的诗词。虽说现今流传的她的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因为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吧。而这个被以其名命名山体的人便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翻开《宋词三百首》,那充满愉快,清新艳丽的《如梦令》,充分的反应了李清照那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心境: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那天的日暮余晖,她与一群和她同龄十六七岁的女孩儿一起泛舟于湖上,带着女孩子家爱吃的零食点心,小酒助兴,边歌边荡,轻松自在地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还有美丽的荷花。游兴正酣,不禁忘了时辰,时间一长,酒也喝多了些。走偏航向的船误入到了荷花朵簇的深处,等大家发现走错了方向,便趁着酒兴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的船惊飞了水鸟,从眼前飞向远方……如此,闭眼轻思: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船桨轻过,湖面泛起层层的涟漪,绿色的荷叶衬着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和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可能是因为她们兴奋,也可能是因为她们酒晕未消。就这样“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船惊鸟起,扑啦啦的,一群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出自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之手,谁又能说它的作者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小姐呢?而其异于旁人之处就是她不但能够享受快乐,而且还能够描写快乐,分享快乐。不然,九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够有幸得知宋时的光景和她这泛舟的情节呢。 幸运的她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其才学水平自然广博高泛,旧时的女子寥寥能及。正值豆蔻年华的二八佳人,青春使其渐变成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除了与女伴儿们无忧度日以外,少女的情思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生长着…… 自古少女怀春,喜春,写春。春天对于这个心思细腻的才女来说,无疑是一个浪漫的季节。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写尽了春日里的那份温婉与遐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精妙地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那是细腻的生活细节。“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她一个人在后花园喝多了酒。或许有人说,她怎么又喝多了酒?上面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浓睡不消残酒”,为何如此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从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此为何故? 其实,李清照并不是整日醉酒之徒,在她的词里经常出现的这个“酒”实际上是一个意想。诗人和词人写酒都是虚实两面的。如李白写酒一样,若是真如他诗里写的那样喝酒,恐怕他的身体支撑不到他写上万首诗就已垮掉了。“酒”只是作为一种情绪的象征。高兴欢愉的时候,酒起助兴,酣畅淋漓。忧伤沉寂之时,杯酒化愁,一饮再饮。太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便是欢愉的气魄,倒不是真的喝上三百杯。故此,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亦是一种情绪。昨晚的风很大,雨很小,心情复杂的她不停地喝酒,酒后酣睡,一直到日上三竿。 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着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见这个家里的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早餐是否已备好,妆饰是否齐全,并非这些日常生活的俗事儿,而是问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此处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后院海棠可还好?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卷帘人便是这小丫头。 如此,这便也是她昨晚独酒的原因。可那小丫鬟怎知她的心思,她在词的结尾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低头轻叹,哎……你说的不对,怎会是“海棠依旧”呢,它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经过雨水的滋润,海棠花的叶子自然会更加的丰茂,故此“绿肥”。可昨夜的大风该会吹落多少花朵呢,这最关心的“红瘦”才是她的惦念。这海棠就是其对青春时光的憧憬。独酒思量,如此的年少青春延续几何?再经风吹雨打,更不知容颜多久。红颜易老,如花摧残,那卷帘人又怎能体会她这绵密的心思呢。 浓文,残酒,泛舟,填词……待字闺中的易安除了文辞了得,受其父母影响还锻炼出了卓尔不群的胆魄与见识。 在《宋史》中,其母王氏仅“亦善文”三字表述。而李清照是七字:“诗文尤有称于时。”——《宋史》。她的诗文在当时特别受人赞颂,在正史中受七字之描,实属了得。 年方二八,才貌闺中,见识博广,此即到了适婚之时。可如此的一个女子何人敢娶,何人能配,她意何人呢?说来,还真有一段佳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3b3adf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