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概述 屈原原名叫做正则,取字灵均,生于公元前342年,自杀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出生高贵,是楚国王族之后,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这时候天下最强的诸侯国只剩秦、楚、赵、齐、魏、韩、燕,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战国七雄。 七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和激烈。屈原看到了秦国的强大威胁,所以屈原对内主张变法,举贤任能,严明法律,对外强调联合五国,六国合力抗秦。可惜的是屈原虽然是楚国大贵族,管理者内政外交的大权,但他的理念没有得到楚国大夫贵族的支持,还因此获罪惨遭流放。 远离了权力中心的屈原,只能看着祖国在秦军的铁蹄下一步步沦陷,却无力报效家国。楚国于公元前278年被秦国大将白起所灭,楚王室历代先王的陵墓更是被秦军焚毁。屈原闻此噩耗,悲痛不已,最后在抱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屈原披头散发地游荡到了江边,他在汩罗江边一边吟唱着诗歌一边行走。有一个在江边打渔的渔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衣冠不整的来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吗?”屈原回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他们不愿听见正确的声音,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了啊。” 渔夫追问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响束缚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变动而变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对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拥有一身才气、心怀天下的屈原,被皇帝流放都不曾感到绝望的他,因为楚国被秦国所打败而感到绝望,心中没有了归属。在这样情况下的屈原选择投江身亡,而屈原投江的地点就是汨罗江。 屈原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具有非凡的自信与自负,为人狂傲,诗也是常常含着瑰丽出奇的想象,超脱物外的浪漫情怀,忧国忧民的爱民之心,更有那磅礴汹涌的爱国热情。 他的诗就如他的人,感情真挚,一不小心就会喷涌而出。 恰如《九歌·国殇》。 《九歌》创作于屈原晚年被流放的时期,那个时期的屈原怀着对于天地的敬畏,对于楚国先祖创下基业的怀念,满怀着屈原对于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公认的屈原作品的最高峰,而《国殇》是其中的佼佼者。 穿着铠甲,拿着吴戈的战士在车毂交错中喷洒热血,既然离开国家想要开创基业,保家卫国从一开始就没有想回国。他深爱着他的国家-----楚国,愿意为塔放弃生命,只求它的屹立不倒,所以即使是身首异处也从不后悔,他拿起武器就不曾放下,保卫它,守护它,只求在死后也能化作英魂,来看着它——他的楚国。 这是屈原对于英雄的赞歌,但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感情,对于他深爱的国家,他愿意抛头颅,洒热血,希望他的君王能理解他的苦心,希望他的国家能够长盛不衰,希望哪怕失去了躯壳也能守护它。全诗不过十句,就将一场激烈异常,场面惊险的诗句描绘的栩栩如生,满含着屈原异乎偏执的爱国之心。 虽然现在对于这段历史几乎不可考,我们不知道交战的对方是谁,但是谁在乎呢,我们在乎的只有屈原的委屈愤懑,屈原的爱国之心。这就够了,愿他的诗陪着他的英灵,永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cd8845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