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并且照着去做,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坚持学习。这种学习,根据古人的分法,有取法乎上,有取法乎中,有取法乎下之分。取法乎下的,往往顺遂我们的烦恼习气,结果可想而知,不会有进步往往是倒退。取法乎中,我们付出的努力不用太大,对自己要求也不要太严格,但是做着一种努力,结果比不努力要好,但是达不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取法乎上,对于自己要求相对比较严格,一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结果往往令自己和他人比较满意。 我常常想,怎么现在有厌学和厌教的现象发生呢?在学校教育中,有这种状况,在社会三万六千行中,也是如此。我们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1、学非精髓,难以致用。自古以来,人们非常崇尚学以致用。特别是现代社会,那些学来了就可以为自己获得巨大利益的东西,无用做很多的宣传工作。比如当地有个服装城,当那种衣服款式比较畅销的时候,当地的制衣业会很快推出相应的款式。因为从事制衣业的人们,掌握了制衣业的核心技术,可以完全根据市场的需求去做出相应的调整。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只有学习了精髓的文化,才能激发联想和想象,这种优秀文化才能成为自己精神机能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技术业如此,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对于一种教育文化,如果仅是停留在一些皮毛的学习上,那么不管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是会产生厌学或者厌教的情绪的。 2、文过饰非,学非所用。我们的学习,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练习,没有同演讲、交流和探究实践或者是实践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使学习的是经典,但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古人是反对这种读书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看不,不仅今天的人们厌恶这种形式的教学,即使是古人也不例外。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人们看重的是,学习了以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难找工作,就是因为学习的东西,在现实中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大学生的学习经历,并没有转化成一种创造性的应用和实践能力。我们阅读经典,即使熟读背诵了不少的经典篇目,但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见得用上了多少。不仅别人,就是自己也要怀疑自己的所学。 3、追名逐利,立心不正。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用来炫耀,也不是用来谋取功名。我们并不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很多人是把学习当成了敲门砖的。用完了,就不再继续学习了。正如孔子所说,仁者处仁,智者利仁。很多的人,做了一个智者,没有坚守文化中的道德教养的一个方面。优秀的文化,成了他手中的工具,谋求功名和实现私欲的工具。很多文化科技领域中的败类,就是这样的。因为世界观的错误,这种学习与幸福无关,自然失去了真正的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8efc989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