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析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陈秀丹 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2期 摘 要:国外媒介与性别研究兴起于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学者们将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和传播学研究勾连起来,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传播学的结合使得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开始于1995年,从传播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女性媒介呈现的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媒介;性别;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2-0-01 一、引言 西方媒介与性别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者认为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强化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谴责美国电视节目中充满性别歧视。在此情况下,西方学者开始将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相結合来研究。 二、国外媒介与性别研究概况 早期的媒介与性别研究是将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和传播学研究勾连起来,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如发放问卷调查女性受众使用媒介的时间与方式,再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或是以抽样的方式决定样本来测量一个媒体组织的女性传播从业者遭受歧视的因素。这时的研究虽然在议题上有所创新,但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 1978年,塔奇曼等人编著了《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塔奇曼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由于男性价值观念主导,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被责难、被琐屑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并提出了假设,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这是因为媒介内部缺少妇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闻界使女性缺少接近权。1980年,美国学者巴特勒和佩斯里合著的《女性与大众媒介:研究与行动宝典》一书进一步指出:男性在大众媒介和新闻领域中的社会化支配地位,导致了他们生产的产品强调的是男性至上的价值观念。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理论的结合是女性主义传播学进入新的研究阶段的标志。在全球传播产业彻底商业化、私有化的背景下,受到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有关女性的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首先把社会性别作为社会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进行批判研究,考察社会性别与权利的关系;其次关注社会再生产中的社会性别为题;最后以社会性别和阶级双重论,研究父权与资本主义互构导致社会性别歧视的制度生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概况 我国媒介与女性研究的开端是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我国学者在讨论女性主义媒介的议题时,从传播学学科的角度出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女性传播者的研究、对女性传播媒介的研究、对媒介内容的研究、对女性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质” “量”结合,如体现“质”的文本分析法,体现“量”的内容分析法。研究者可以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挖掘文本携带的意义,通过内容分析掌握信息量及其变化。 学者卜卫在对1995~2005年的性别与媒介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没有一项关于女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调查,只有一些地方性调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女性新闻工作者研究中的不足,也说明了女性新闻工作者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学者刘利群在《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这篇论文中从理论、认识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女性传播者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社会整体割裂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标准,媒体女性从业者在社会角色的自我认知上也存在偏差,如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男性的规范要求自己。 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媒介与性别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和“刻板印象”两大块。研究者通常站在媒介的立场结合刻板印象理论,研究媒介自身的发展对女性形象的建构有何影响,具体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媒体中的歧视性语言进行批判;第二,关注针对妇女的暴力事件,保障女性的人身权利;第三,关注女性公共政策的制定,扩大女性在政治层面的话语权。 女性媒介研究中的受众或效果研究则是指以女性受众为中心,强调她们对媒介的解读。在媒介与性别的整体研究中,关于女性受众及传播效果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小,这其实体现了同质化研究带来的滞后性,我国媒介与性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播内容的研究上,如研究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呈现,女性议题在新闻中的呈现比例等,对女性受众及媒介效果的研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滞后于复杂现实,视野稍显狭窄。 四、结语 在研究中应注意西方理论与中国本土国情存在差异,我国女性主义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西方,而中国自身有着几千年的性别文化和价值观,西方的理论并非天然的适合我国情况。同时,媒介与性别传播应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话语体系,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制造舆论话题,传播性别平等观念。 参考文献: [1]Jaye Tuchman,Arlene Kaplan Daniels and James Benet. Hearth and home: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3-38. [2]Buteler.w,Paisley.M.Women and mass media:sourcebook for research and action.New York:Human Services Press.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04):50-59. [4]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04):78-89+96. [5]刘利群.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J].妇女研究论丛,2003(03):18-22. [6]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2):35-3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944d0c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