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克己奉公之人

时间:2023-04-19 08:05: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做克己奉公之人 孔子的为官之道



“克己奉公”一词,出自宋·范晔的《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门吏、军中执法官祭尊,“任职中,执法严明,不循私情。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查明真情后,祭遵依法把这个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是大王提出来的。如今祭遵坚守法令,处死是从,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光武帝刘秀听了觉得有道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颖阳侯。祭遵一生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却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祭尊的生活也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用牛车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 祭尊临死之前做出的决定,基本做到了孔子所倡导的:“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

所谓“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私心;“奉公”则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一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如果说“克以奉公”作为一个词用在孔子身上似乎有些牵强,但是“克己”“为公”在孔子身上就体现的尤为突出了。

关于“克己”,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关于“为公”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孔子参加完鲁国的蜡祭,出来后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觉感慨长叹。他的学生言偃,也就是《论语》中提及的子游正好在孔子的身边,子游问孔子:“老帅为什么叹息?”孔子回答说:“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然后孔子又说出了自己对“大道之行”的理解,也是很多人都听过的那段论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有人质疑说孔子所谓的“大道行”与“大同社会”的说法并非出自孔子之言,只不过是西汉儒士不满当时法家得势,借孔子来批判他们的言辞,但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定是“仁字当头”的孔子所称颂的理想社会的一种状态,这也与


当今和谐社会的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实现儒家倡导的“天下大同”,领导者的“为官之道”尤为重要,通过研读《论语》,阅读儒家经典,我们认为,孔子的为官之道主要体现在:

一、谨言慎行

《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大致意思是说:又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学“求官取禄”的方法,孔子对他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加以保留,不加以发表,谨慎地谈自己自信的部分,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多看,加以保留有疑问的地方,慎重地实行自己有自信的部分,这样就能减少懊悔。言语的错误少了,行动的懊悔少了,官职、俸禄就会在这里面了。”通过这一段不难看出,为官取禄,谨言慎行,尤为重要。

《论语·泰伯篇》中也有这样一段: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里指出:在上位的人即为官之人值得重视的礼仪、礼容有三点:使自己的容貌严肃庄重,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的脸色端正,就可以接近诚信;说话的时候,多考虑自己的言辞和语气,就可以避免粗野鄙陋和错误。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对为官者言行要求是很严格的。

二、坚持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指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一个合格的“领导”,做人做事必须讲求原则。

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说的是孔子回答完颜回“克己复礼为仁”这一问题之后,颜渊曰:“请问其目?”也就是说颜回进一步让孔子回答关于仁德的纲领,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礼的事情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做。所以在孔子看来,所谓的“礼”就是为仁、为官应该坚守的原则,我认为作为当代社会为仁为官的原则应该就是两个字“守法”因为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三、内强素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a275dc1ad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