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上海高三历史黄浦区一模(附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 高三历史试卷 2011.1.12下午 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右图中显示的文字所记载的古代史诗应该是: A.《吉尔伽美什》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荷马史诗》 2.著名学者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宗教和一个帝国。”这里的“他”应该是指: A.孔子 B.悉达多 C.耶稣 D.穆罕默德 3.下列各项中,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城市的复兴 ②商品经济的活跃 ③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④教会为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新兴阶级的产生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 6.《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时,“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布衣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在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 1 -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8.“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中可以折射出宋代特有的社会现象是: A.中央集权 B.文人政治 C.外患频仍 D.强干弱枝 9.“(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C.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行省的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10.《百家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等级制度的森严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封建皇权的独尊 D.文化专制的扩展 11.法王路易十四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止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12.“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已知2010年是农历庚寅年,则2011年应该是农历的: A.丁亥年 B.戊子年 C.己丑年 D.辛卯年 14.“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5.有人说,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上述两种评价的巨大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 A.客观性 B.随意性 C.相对性 D.时代性 16.在18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A.启蒙运动的影响 B.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C.法国文学的繁荣 D.《人权宣言》的传播 17.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传统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是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 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真实内涵 B.贴切,说出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C.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D.不妥,三权分立不仅仅是制约的关系 18.1819年一位伟人去世了,人们在讣告中这样赞颂他的科技成就:“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 - 2 - 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判断他的科技成就是: 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研制了发电机 19.德国“是一个奇妙的国家,它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它用思想来考问世界时,它是伟大的;当它用战争来拷打世界时,便有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那么,德国“考问世界”的事实有: ①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③威廉二世促成三国同盟建立 ④希特勒推行排犹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右图是某展览馆的标识。下列资料中,最贴近其展览主题的是: A.美国1787年宪法的文稿 B.有关修建柏林墙图片资料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原件 D.《世界关贸总协定》的副本 21.“壬寅立约后,朝野上下,一切如故,初未因外患而有所变革也。”此处的“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日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不符合西学东渐历史潮流 23.“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孟买棉纱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24.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到了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生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5.“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亦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26.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不包括: - 3 - ①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7.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是: A.指出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缺陷 B.批判了近代洋务派 “中体西用”的思想 C.肯定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肯定了“中体西用”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 28.《东史郎日记》(日)中曾经记载到:“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段口述史料可以用来佐证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南京大屠杀 D.台儿庄战役 29.观察右图,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判断这件文物应该是下列何种身份的人在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后领取的相关凭证: A.工人 B.个体农民 C.手工业者 D.民族资本家 30.阅读下列《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中国这一时期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年 份 国家数 1969 49 1970 54 1971 69 1972 87 1973 88 1974 95 1975 103 1976 107 1977 110 1978 112 ①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 ②外交战线未受文革干扰 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 4 - 31.最近,各类媒体都在热议有关历史教科书上的张衡地动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王氏复原模型(1951年) 冯氏复原模型(2008年) 材料一:新中国在诞生之初,为了弘扬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国家要求博物馆复原一批代表古代文明的器物作为陈列和宣传之用。新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考古学出身的王振铎接到任务,根据《后汉书〃张衡传》相关的196个字记载以及其“中有都柱”、“形似酒樽”等字眼并借鉴日本萩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用了一年时间,于1951年设计并复原出1:10比例的木质“张衡地动仪”模型,如图所示,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材料二: 2000年,奥地利学者雷立柏在其著作《张衡,科学与宗教》中写道:“张衡这个地动仪,中国人把它视为国宝、国粹,中国的历史博物馆还有这个东西,可它是不科学的。这个仪器不能科学地工作,所以张衡地动仪也没给后人任何启发、思想作用,后来意大利、法国发明的地震仪器跟张衡无关系,因此在历史上有张衡没张衡,历史是一样的。”而且,作者还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看成国粹,完全是一种民族的向往,不是一种完美的现实。” 材料三:2004年,在得到河南博物院和国家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后,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冯锐牵头组织了9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专家和美术家等参加的专题研究组,开始了张衡地动仪的复原工作,直到2008年9月才使得新的复原模型定型问世,如图所示,现存于中国科技馆,可供参观者当场操作验证。 材料四:冯锐的课题组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帮助下,把资料的考证和利用扩大到《初学记》、《事类赋注》、《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后汉纪》、《后汉书〃张衡传》、《后汉书〃顺帝纪》共7种史料,与《后汉书〃张衡传》相比,时间提早了约150年,文字量也扩展到了238个字。如果加上现在最新发现的《鼎录》当中的相关内容,字数则已达到了254个字。通过这些文献,冯锐他们算出了张衡地动仪的高度、悬垂摆长度、震荡频率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调来了陇西地震的历次波形图。通过对波形图的计算,证明张衡的地震仪在公元134年的确测到了陇西的地震。张衡地动仪不再是“传说”和“神话”。 材料五:与此同时,考古研究和文物出土的信息也与史料中的记载相吻合。例如在灵台的西侧北室,也就是史书中记载放置着地动仪的房间,是灵台中唯一一间用两汉尺大砖加固两层地面且砖缝整齐的房间,而1962年以后出土的十余件汉代酒樽形状也与史书中描述的相似。 ——以上材料均根据2010年12月的相关报道编辑整理而成 ⑴上述材料中涉及了各类史料,其中哪些属于原始材料?(2分) ⑵你认为王氏复原模型与冯氏复原模型相比哪个更具真实性和科学性?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 ⑶你如何看待奥地利学者雷立柏的观念?(3分) - 5 -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或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出有关加强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2分) ⑵材料二中所列的商、西周、汉各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评价柳宗元文中提及的某人观点?(6分) ⑶材料三所显示的君臣关系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请列举与之同步的古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化。 (5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与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国家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作为古代国家,罗马缘何能够使私法获得如此大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罗马统治阶级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通过征服战争不仅攫取了巨额财富,还把数以万计战败国家的居民沦为奴隶,从而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源,刺激了奴隶制经济关系的发展。……罗马法也正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将商品经济中最本质的关系作了规定,使具有相同经济关系的后世国家能够继承,特别是使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从中吸取、借鉴其精华。 ——叶秋华《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 材料二: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近代法国,也使人类民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古代中世纪的法学家们经过他们的努力使罗马法为人类民法的系统化法典化铺垫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成为孕育《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摇篮,那么,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则将这种努力直接变成了成功的果实。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成为人类民法史上一位倍受瞩目的时代“骄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传承罗马法的一部辉煌的经典,也使法国成为大陆法系的创始国和重要代表。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地坦言“我们毫不犹豫的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 ——叶秋华《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 材料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要求罗马法精神的复兴,当然绝不可能是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重现和恢复。 - 6 - ——江平《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根源,并说明理由。(5分) ⑵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相同之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法国人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5分) ⑶材料三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复兴罗马法精神?为什么反对在中国重现和恢复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2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伊迪丝•汉弥尔顿说,古希腊人走在人类的前面,那是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并发表见识,于是,“世界”有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谁大胆思维,谁就有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只能在国家的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 材料三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严复写文章提出:为什么中国学习西方那么久,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学,学了30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的时候被中国人素来看不起的小国日本打得落花流水?原因在哪里?他提出“身贵自由,国贵自主”,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自由不自由”。 ⑴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古希腊“思想自由”的具体表现。(2分) ⑵在材料二中,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关于自由的论述有何不同?概括近代以来美、法两国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和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请举例说明。(4分) ⑶结合中外史实,评述严复“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自由不自由”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35.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演变。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12分) 时 期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 1915-1945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73年以后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演 变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注:金本位就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⑴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试分析其成因。(5分) - 7 - ⑵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⑶世界货币体系从以英镑为主导转移到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的崛起,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2分) 36.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党员人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8分) 时 间 人 数 1921.7 57人 1923.4 432人 1927.4 1927.8 1934年夏 1937年初 4万多人 1945.4 1949.10 5.7万人 1万多人 30多万人 121万人 448万人 ⑴从1934年到1937年初,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⑵到1945年4月为止,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一个拥有121万之众的大党,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⑶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这二十八年中的发展趋势如何?(3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一《巨人中国》 这是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身着清朝服饰的中国巨人手牵欧洲武士。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图二《瓜分中国》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图三 2010年元旦英国《泰晤士报》刊登的漫画 这是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图中被红色巨龙裹挟着的美国人手中的折扇上写着“IOU”(欠条),中国龙的脖子上挂着美元标志,右下角是矮小的约翰牛头犬(喻指英国),被中国龙竖起的一个指头吓得不敢狂吠了。 注:中国的象征物是龙,传统文化中的龙,代表着尊贵与吉祥,而Dragon龙,在西方文化中却常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主要是负面的。 ⑴结合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4分) ⑵概述图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面对图二所反映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先后设计了各种救国方案,请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6分) 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15分) - 8 - 黄浦区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0题,共60分) 1. A 6. D 11. A 16. A 21. A 26. B 2. D 7. C 12. D 17. D 22. B 27. D 3. D 8. B 13. D 18. A 23. A 28. C 4. C 9. C 14. B 19.A 24. C 29. C 5. D 10. C 15. C 20. B 25. B 30. A 二、非选择题:(7题,共90分) 31.答到要点即可。(10分) ⑴原始材料:材料五中的考古研究和文物发现。(能答到陇西地震的历次波形图也可加分)(2分) ⑵当然是冯氏地动仪模型。(1分)理由:王氏地动仪模型研制时是考古出身的王振铎一个人,且依据的仅仅是《后汉书〃张衡传》一个史料,所谓孤证不立,而冯氏地动仪模型研制则是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有考古、地震、自动化等各方面的专家,且依据的史料扩大为七种,而且还有相关的考古研究和出土文物与史料记载相吻合;王氏地动仪模型仅是一个模型,并不能科学地工作,而冯氏地动仪模型是可以进行科学验证的。(4分) ⑶雷立柏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所依据的是王氏地动仪模型,当然只是一个模型,不能科学地工作,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张衡地动仪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这与民族自豪感没有关系。现在冯氏团队研究证明张衡地动仪不是传说,冯氏地动仪模型基本上能够体现张衡地动仪的功效。(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32.答到要点即可。(13分) ⑴焦点问题: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2分) ⑵方式:商代建立方国联盟;周代实行分封制;秦代实行郡县制;西汉初一度采用郡国并行制。(4分) 评价:柳宗元文中提及的某人推崇分封制,否定郡县制的观点违背历史史实,不可取。(2分) ⑶趋势:皇权逐渐加强,朝中大臣地位下降。(1分) 中枢机构变化:秦汉实行三公九卿,丞相助理万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加强皇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内阁形同虚设。(4分) 33.答到要点即可。(12分) ⑴政治根源:罗马帝国长期的对外扩张;(1分)经济根源: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1分) 理由:罗马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大量财富和劳动力,促进了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社会经济生活变得复杂化和纷争增加,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3分) ⑵相同: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1分)关系:《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1分)原因:罗马法的原则客观上符合近代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法国民法典》的制定维护了法国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3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⑶原因: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分)原因: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是奴隶社会性质的,但罗马法的法治精神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1分) 34.答到要点即可。(10分) ⑴表现:公民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并可以自由表达言论;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艺术家。(2分) ⑵不同:伏尔泰提倡的自由是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有条件的(自由需要制度保障,受制于国家权力)。(2分) 方式:革命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立法及宪法修订: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等。(其他言之有理均可得分)(2分) ⑶评述:说明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有的国家失去了自主权,不免陷于任人宰割的命运,比如:中国;有的国家成功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成为自主之国,走上富强之路。比如:日本。(4分) - 9 - 35.答到要点即可。(12分) ⑴成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通过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5分) ⑵历史背景: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的教训。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取得国际金融主导权。英国经济遭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3分) 影响: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每一要点1分,答对两个2分) ⑶说明: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评分:每一要点1分,任意答对两点给2分) 36.答到要点即可。(8分) ⑴原因: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损失巨大。(2分) ⑵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日,最终赢得了广泛的支持。(3分) ⑶趋势:从中共诞生之初的区区57人,经过28年的发展,到建国之初拥有448万之众。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人数起起落落,但最终还是成为执政党。(3分) 37.第1、2问答到要点即可。(25分) (1)原因: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加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综合国力强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方人缺乏对中国的了解。(4分) ⑵历史背景:遭受列强瓜分,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分) 举例说明: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2分) ⑶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5分) 注意:回答应该围绕这三幅图所反映的中外历史背景来展开以及中国在这三百年间发生的剧烈变化。评价时应注意这三幅图都是西方人所画,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中国的,这其中也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三幅画也反映了中国的闭关自守——被迫开放——改革开放的历程,以及西方对中国的好奇(仰慕与敬畏)——侵略(轻蔑与欺侮)——认为威胁(羡慕与嫉妒等)的过程以及心态等等。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例如:“绘画水平高”,“中国人画得不像”,“中国日益强大”……酌情给0—3分。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在试题解析的一或者二中找到一个线索,运用一、二个相关材料得出相应结论,根据史论结合的紧密程度,酌情给4—6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在试题解析的一或者二中找到一个线索,使用多个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有层次地、史论结合地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酌情给7—9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找到试题解析的一与二两个(甚至多个)线索,与多个材料建立起联系,结合时代背景,得出合乎逻辑的相关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酌情给10—12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在第四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提炼或概括。拓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根据说理单一维度或者多维度,酌情给13—15分。 - 10 - - 11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bc3d51a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