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白族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和湖北五省是现代白族世居地。白族自称“白和” 、“白子”为白族男人“白尼”为白族女人,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史书上称为“僰(bo)人”、“白人”,明代以后称为“民家”。历史上白族曾经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白族起源与历史 1.白族的起源与形成。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时期的白蛮是其前身。白蛮不仅参与了唐时的南诏国政权,而且还作为主体亲自建立了大理国封建农奴制国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期间白族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交往密切,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还同化了一部分迁移来的汉族。 2. 白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 目前我国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境内位于洱海之滨、又有金沙江横贯东西的大理地区,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 这是一种大集中与小集中并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仅是因为洱海地区是白族的发祥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很久以来就同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保持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相对发展,人民生活安宁的环境。西汉时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唐等县,隶属益州郡管辖,还把大批汉民迁移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洱海地区改属永昌郡。三国时诸葛亮征云南后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唐代先在此设置姚州都督府,后又扶持南诏地方政权。大理与宋朝及内地也相处很好。元朝在云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设置了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区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区划和建制的连续性,因而维持了地域关系的完整和社会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 宗教信仰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备”的护卫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相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形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并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构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约于隋唐之际传入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现在称其为“白族密宗”。盛行于南诏大理时期。大理国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为僧。国中男女都读佛典、诗书,手不释珠卷,因此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元明之后,大批汉族移民屯驻洱海地区,汉文化开始在洱海地区广泛传播,汉传佛教逐渐开始取代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八角鼓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八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鼓框用八块乌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一说是八旗首领各献一块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七面框边内各嵌两至三枚小铜钹,一面嵌钉柱缀鼓穗,寓意五谷丰登。八角鼓明代中叶以后开始流传北京。除满族、汉族使用外,还流传于云南省大理、剑川等白族人民聚居地区。白族八角鼓又称金钱鼓,有八角和六角形两种。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八角鼓是满族、白族、汉族等族打击乐器。明代已开始流传于北京。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省大理、剑川等地。 白族霸王鞭 霸王鞭用约一米长的空心竹或扁形木条,凿约十公分左右长的四至五个孔,每孔内装二组铜钱,每组用二至三枚。 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 舞蹈霸王鞭具有祈福的意义。大理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少不了霸王鞭,例如火把节,绕三灵,三月街等。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拨鞭的两端,身随鞭移,舞蹈时用霸王鞭围绕身体的主要关节碰击发出的响声和由此引动上身的拧、摆和小腿的变化和双脚的跳动,形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舞动过程中须击打或碰击地面、脚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双肩前后摆动,左右扭腰送胯,双脚随拍节上下颤动, 随着舞步的起落,霸王鞭发出有节奏的、清脆悦耳的响声。霸王鞭舞有上百种打法(套路),一个套路最少四拍,最多三十六拍,用唢呐、竹笛或三弦伴奏,舞蹈动作连贯自如,刚毅矫健,表现了女性形态的优美,形成独特的风格。舞蹈既刚毅矫健又婀娜多姿。舞蹈热情、开朗、豪放、潇洒,情绪高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烈。霸王鞭舞常与男性舞蹈八角鼓舞、以及双飞燕舞相配合,组成“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舞蹈动作,并打出“一条龙”、“四梅花”、“劈四门”、“满天星”等队型图案。打霸王鞭是白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活动,在民族节日期间,几乎在各个村寨都能看到男女老少在尽情的打霸王鞭和跳八角鼓舞。 民族服饰-男式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民族服饰-女式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建筑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ce4a82a763231126edb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