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山沟 走上致富路——记青海省有色地勘局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隋源 作者:康维海 来源:《青海国土经略》 2019年第2期 康维海 位于黄河岸边山顶上的海东市化隆县德恒隆乡东加村,是一片黄土山区,干旱少雨,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这里,又被当地群众通称为卡日岗地区。 卡日岗——藏语意为老虎出没的地方。卡日岗地区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山区,分布着德恒隆、阿什努、沙连堡3个深度贫困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常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 2018年3月,青海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下属的省有色第三地质勘查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隋源,作为省自然资源厅派驻扶贫村的驻村干部,被选派到东加村担任扶贫驻村“第一书记”。 自进驻东加村以来,隋源与工作队员一起,立足岗位,扎实工作,积极与村两委干部配合,始终把使命牢记心头,找准脱贫着力点,把所学所长贡献到精准扶贫事业中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和责任。 转变角色,以心换心,赢得群众信任 刚接到精准脱贫工作任务时,隋源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仅七个月。生产完不久的体弱的妻子,身体尚在恢复中,襁褓中的婴儿,动辄哭闹不止,这些都是他心中最大的担忧。但作为党员干部,他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家庭困难不是推脱工作的理由。为了尽快带领贫困户提高生活质量,他不顾家里的困难,按时到乡政府报到,毅然决然走向精准脱贫工作岗位。 当隋源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来到东加村,看着四周的大山大沟和村民破旧的房屋时,想到要带领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不由得紧张了起来,感到了心中压力巨大。 “面对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定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隋源暗下决心。自此,在前任扶贫驻村队的工作基础上,他和驻村工作组带领群众开始了一场向贫困宣战的扶贫攻坚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为此苦口婆心、为民谋福所克服的一道道困难是他始料未及的。 刚来到东加村时,隋源没有顾上安排自己的住宿生活,先围绕东加村走了两遍,一栋一栋地绘出全村住房及建筑物分布图,然后挨家挨户走访村民。由于前一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刚轮换不久,许多村民对眼前的隋源充满了陌生,甚至还被一位老人“请”出了家门,但他还是不厌其烦地介绍自己和工作队的轮换流程,争取赢得村民的信任。 随着调查走访的深入,如何过语言关,成为了横在他面前的拦路虎。由于他长期从事机关工作,对化隆当地口音不熟悉,甚至听不懂,无法交流怎么能够了解情况、制定措施、宣传政策呢?为此,他虚心与老百姓交朋友,向群众学习当地语言。尽可能多的与村民拉话聊天,同时虚心请教村干部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历史等信息,经过努力很快进入了角色。 在调查走访中,隋源看到了许多村民真实的生活条件。多数村民用盐煮或炕的土豆充当菜,早饭、中午饭就着馍馍开水果腹。劳作归来后的晚餐才舍得用辣椒炒土豆就面条吃,常年过着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更令人揪心的是,村里土垒的房子经常会因为一场降雪或雨水浸透墙体而倒塌。看到这些实际情况后,隋源心里非常难受。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他带领新组建的扶贫驻村工作队走遍了全村贫困家庭,完成了走访摸底,摸清了村上的基本情况,对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奠定了基础。 通过走访调查,隋源意识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让贫困户了解惠农政策,而要宣讲政策就必须有过硬的理论基础。为了解答群众的疑惑,在他桌前案头上摆放的都是关于精准脱贫的书籍和中央、省、市各级政府下发的各类文件,他像一位备考的学生一样埋头苦读、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和文件精神,积极向乡、村干部请教。在他的刻苦努力下,短时间内就准确掌握了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同时他将学语言过程中了解到的村情民意与东加村摘帽脱贫过程存在的问题相互融合,结合村情村况梳理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村民们对他也不再那么抗拒和陌生了。 他们把学到的脱贫政策讲给群众听,鼓励村民勤劳致富,展望脱贫后的幸福生活,从扶志扶智的角度,把贫困户内生动力激发出来,极大地转变了贫困户“甘于贫困、满足现状”的思想观念。 苦口婆心,动员群众搬出穷山沟,过上好日子 东加村的贫困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关系。高山深谷,陡崖式的地貌,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从县城出发绕过好几座山梁才能到达,放眼望去东加村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几乎没有一片平坦的地方供村民耕种,村民居住条件也是十分恶劣。 下雨路滑,大小车祸时有发生;冬天大雪封路,危急病人送不出来,眼睁睁看着病情加重甚至去世;为了水与邻村大动干戈,生活、生产物资运费奇高;农作物收成靠天吃饭,正常年景的小麦亩产只有200余斤…… 为了扭转东加村的先天劣势,经德恒隆乡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调研,一致认为,易地搬迁是东加村实现整村脱贫最好的出路。如何使“易地搬迁”落地生根,最大可能发挥作用,使老百姓受益受惠,是摆在驻村工作队的难点。这轮驻村工作队轮换入住前,前一任工作队为此做了大量扎实细密的工作,迁出了部分村民,家中经济实力稍好的村民已插花安置。剩下的近80余户村民,都因为家庭困难、无劳力等等原因,持观望的态度,他们不是舍不得这片黄土地,而是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搬出去后会不会过得更好。这种情况下,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迁入地地价上涨,建房成本增加、村民观念保守等各种不愿搬迁的原因,隋源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宣传精准扶贫和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并结合工作实际,和工作队员总结出了一套“东加”经验,即“工作队腿再跑勤一点、政策宣传再深入一点、克服困难办法再多一点、帮扶力量再加大一点”,将全村村民不搬迁的原因分类别统计,逐户上门动员。对有搬迁意愿的村民,上门服务,帮助填写各类表册,带领办理法律文书,对持观望态度的村民,苦口婆心、多方动员。将搬迁出的村民人居环境做成展板,让老百姓自己对比搬迁前、后的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协调解决搬迁过程中群众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赢得了群众的好评,最终在入冬前动员45户贫困户搬迁入住新居。 贫困户冶果果因为搬迁后选址不当,地基下沉,造成墙体开裂,无法达到安全住房标准,隋源与乡干部多次上门动员其重建,积极协调置换宅基地,并为其争取二次建房救助资金1万元,帮助完成了房屋重建。 在未搬迁的3户贫困户中,马忠清搬迁意愿强烈,但其已远嫁海西的妹妹由于未及时迁出户口,导致涉及双重户口,他家因而享受不了相关扶贫的建房资助政策,一直未通过审核。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隋源先后与马忠清妹妹、派出所、公安局等多次交涉,历时半年最终解决了户籍问题,顺利办理了公证手续,享受到了相关扶贫的资助政策,马忠清全家的搬迁现已顺利完成。 低保户马赛买和马生明2户皆因经济困难拒绝搬迁,且态度不友善。为使他们达到安全住房标准,隋源与乡干部、帮扶干部近十余次上门动员,在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后,隋源多次到省有色地勘局汇报搬迁进展与困难,最终分别为他们争取到1万元的建房困难救助。同时联系单位食堂向马赛买、马生明捐助化肥200斤、米面油共400斤、过冬煤2000余斤,并高价收购其土豆1500余斤。事后,马赛买老人感动地说:活到60多岁第一次没有将土豆作为口粮,而是当作商品卖出!现在,马赛买、马生明2户已搬迁至公伯峡地区,住房即将竣工验收。 在一年多整村搬迁的日子里,隋源共争取贫困建房救助资金4.5万元,用于帮助经济困难的群众建房,累计行程约4.5万公里,跑遍了迁入地7个乡镇13个行政村,如今已经实现全村48户建档立卡户全部易地搬迁安置。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自打隋源干上了“第一书记”这份工作,这句话便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他时常说:“对乡亲们的事儿,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在事里。” 他们认真对照“八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贫困村脱贫退出七项指标”等相关要求,大力开展精准脱贫工作,经过新老扶贫工作队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配合进行扶贫帮扶的其他单位的大力支持,东加村涤纶还未脱贫的45户175名贫困人口脱贫,整村退出贫困户序列。并在2019年1月11日,通过了省级及国家脱贫攻坚成效交叉考核组验收。脱贫后的东加村,人均收入从2015底的人均2900元跃升至2018年底的4000元,脱贫攻坚开始时认定的 48户184名建档立卡户,享受了易地搬迁10万元搬迁补偿和健康医疗保险费用(人均266元)政府转移支付政策,贫困发生率从40.3%降至0.018%,贫困户错评率、漏评率仅为0.002%。 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落后的不利局面,隋源积极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加快推进养殖大棚投产使用,联系兽医专家提升牲畜的繁育率,46户180人通过产业分红的方式增加了收入,也实现了东加村集体经济破零。在隋源同志任职的一年时间里,为东加村争取了各项资金20余万元,产业扶持、结对双帮、易地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项工作同步推进、全面开花。 隋源常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能称得上幸福。”隋源奋斗在东加村的这些日子里,东加村的老百姓尝到了易地搬迁后生活极大改善的幸福滋味。如今的东加村,早已不是那个人人都要绕着走的村子,村民们也不再是以前穷困潦倒的模样,有了新生活,他们也有了开辟美好明天的新钥匙。 隋源勤勉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品质得到了化隆县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省有色地勘局的一致赞赏和认同。2019年3月,隋源被化隆县委县政府评为2018年度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是无数汗水的洒落,是每个村民竖起的大拇指。 作者单位: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信息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0a7a3aba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