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山海关

时间:2022-12-13 10:10: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长城》山海关



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北倚峰峦叠翠的燕山山脉,南临波涛汹涌的渤海湾,因此得名。由于地势险要,素有京都锁钥之称。

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名镇东,内悬“天下第一关”匾额,西门名迎恩,南门名望佯,北门名威远,各门上都筑城楼,城中心建钟鼓楼,城外有护城河。在东西城门之外,还各建一个小城圈,俗称罗城或瓮城。

关城东门的城台,呈长方形,高十二公尺,南北连接长城。中部有巨大的砖砌拱门,沟通关城内外,有关门可以开闭。城台上建有一座二层箭楼,重檐九脊布瓦顶,高十三公尺,宽二十公尺,深十一公尺。东、南、北三面开箭窗六十八个,平时以木制朱红窗扳掩盖,板上有白环,中有黑色靶心,与彩绘桁枋相配合。登上城台远眺,北望长城蜿蜒山间,南眺渤海波涛浩渺,正如古诗所说,“曾闲山海古榆关,今日行经眼界宽,万顷洪涛观不尽,千寻绝壁渡应难”。

山海关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资金,调动了数以万计的军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时间(几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过程)建成了占地约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建城符合“通川之道,要害之处”的古代城市规划原则。该处正处于海陆咽喉要冲,在历史上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开始修建山海关。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


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海关位于中国东北部渤海湾内,东经119°24’至119°51’,北疆8°48’至40°07’,隶属于秦皇岛市的一个城区,在市之北部。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自然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人口万。境内有石河、潮河、沙河等主要河流。气候属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73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13毫米,最大冻结深度85厘米,空气平均相对湿度62% 山海关素称京津门户,是联系我国东北、华北的重要枢纽。海港港阔水深,不滴落不淤,是天然的不冻良港。铁路交通便利,京沈、津秦两条公路干线市区,山海关还有空运机场,可直达北京、石家庄、上海、广州等地。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每年有数百万人来到避暑胜地北戴河、山海关以及碣石山、背牛顶、黄金海岸等旅游区游览。另外这里腹地广阔,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

山海关山海间距公里,正置海陆咽喉要冲。它与万里长城浑然一体,历史上称为“卫佐京师的东大门”。它枕山襟海,雄关耸峙,故定名山海关。它是明代的军事重镇,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时间,占地约230公顷,具有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城防系统。

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海关建关设卫以来,商贾往来频繁,经济贸易活跃,对于发展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保卫首都、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从规模上、布局上、结构上山海关都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所罕见的,它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建设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部杰作。山海关是中国古代建筑珍品,是祖国宝贵的历史遗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51ffe4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