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的理论 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农业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 ➢ 传统农业 ➢ ➢ ➢ 基本特征: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生产劳动;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二、三产业的人比例低,人数少;在土地私有下,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占有很少土地,甚至没有耕地。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传统农业的类型 基本特征 ① 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其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亦称为商品农业。 ② 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③ 专业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体现出规模经济,并向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使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补充: 现代农业 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现代农业不像传统农业那样依靠人力与畜力、草木灰与厩肥为主的有机肥料,以及当地凭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的多; 经验选取的品种,而是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的化肥,以及用生物遗传过程所产生的高产种子。由于这些条件,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 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对自然的影响 对社会的影响 ➢ 农业依赖于自然,虽局部可以改变自然环境,但改造力度较小。 ➢ 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古文明在农业出现以后得以出现,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环境不断地发明创造,形成一种独特的人地关系,而创造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文明。 (四)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 1、农业景观 ➢ ➢ ➢ 人类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是环境的镜子。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 (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其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2、农业区位论 是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之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代表,主要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该理论认为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从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是土地利用问题普遍性原理论基础。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1)假设条件 (2)6个农业圈 ① 自由农作带:最接近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产不易运输和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和花卉为主。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② 林业带 ③ 作物轮作带 ④ 谷草农作带:主要为谷物和畜产品,经营较为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 ⑤ 三圃农作带:农业经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实行三圃农作制。 ⑥ 畜牧带 (3)意义 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 补充: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其基本组成要素:市场是导向,中介组织是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规模化是基础。其基本特征:生产专业化、产业一体化、管理企业化。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一)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二) 产业类型及其分布 1、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2、第二产业及其分布 3、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 (1)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出现于20世纪中叶以来,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史无前例的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它以信息为劳动对象,以信息的收集、生产、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等为职能。其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 第四产业的意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门路,是实现社会生产集约化的重要条件,使生产、运输、销售日以全球化,能充分发挥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科学前提与基础 2、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 2、钢铁工业 3、采煤工业 4、运输业 5、机械工业 6、化学工业 7、食品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2)第五产业: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三)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9ee056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