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 建设及发展历程: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5月成立了卫生部,开始全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卫生方针,逐步建立了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医疗保健体系,实现了从卫生治疗到卫生保健的转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环境问题越发明显,慢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传染病防治工作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了重要任务。 现状: 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由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以及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等多个部门组成。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 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公共卫生人才紧缺、卫生设施和服务不够普及、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防疫和医疗救助分层不明等。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了防控能力不足、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建设和完善。 策略: 未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三、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应用,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共享。 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防控结合、科学精准的思路,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慢性病防治工作推进。 六、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推进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医药价格体制和医保支付方式。 七、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卫生意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ea8d56b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