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诗杀人”,一桩悬疑千年的文坛公案 “夺诗杀人”,一桩悬疑千年的文坛公案 诚然,宋之问是品行恶劣的“奸人”。但如果仅因各种文献载刘希夷“为奸人所杀”,便一口咬定杀人者就是宋之问,显然不合逻辑。唐初“奸人”不独宋之问一人,我们不能因为鄙薄他低下的人品,便在史料不足的情况下故意牵强附会,胡乱地将因诗杀人这样毫无根据的罪名扣他头上。不然,学术的严肃性将不复存在。也许宋之问有偷诗的动机,也许千载之后他仍然逃不脱偷诗的嫌疑,但如果仅以偷诗的动机和嫌疑来定他的杀人之罪,显然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首诗在《御定全唐诗》里有两个作者和标题,一个作者叫刘希夷,题为《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详见《御定全唐诗・卷82》第13首);一个作者叫宋之问,题为《有所思》(详见《御定全唐诗・卷51》第48首)。后者只是将前者诗 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应怜半死白头翁”“惟有黄昏鸟雀悲”三句换了五个字,改为“幽闺女儿惜颜色”“须怜半死白头翁”“唯有黄昏鸟雀飞”,其他诗句完全一样。刘宋皆初唐诗人,相传为甥舅。围绕这首诗二人给后人留下了一桩轰动文坛悬疑千年的因诗杀人公案。 《御定全唐诗》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人编纂。该书何故将同一首诗归入两个作者名下一并载入?先看《御定全唐诗・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后标注:“希夷善琵琶,尝为白头咏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复似向谶矣。’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而以白首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注文前半部分记录刘希夷创作此诗经过,后半部分记录宋之问夺诗杀人。从注末“至今有载”一句看,《御定全唐诗》编者在选编时还参考了前代文献中的宋之问文集,最终将这首诗同时归入两人名下分别刊载,可见这首诗从唐初流传到清初,历经一千多年,人们仍然没有搞清楚其原创作者究竟是谁。 那么《御定全唐诗》关于刘希夷因诗丧命(即宋之问夺诗杀人)这桩公案从何而来?据中唐刘肃《大唐新语》载:“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善掐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 ‘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这是记载这桩公案现存最早的文献,亦即这桩公案的源头,也是《御定全唐诗》相关注释的依据之一。刘肃把宋之问与刘希夷之死连在一起记载,但并未明确认定宋夺诗和因诗杀人(也许有某种暗示)。末句言刘希夷此诗曾被孙翌编入《正声集》,并认为是“集中之最”,此诗才“稍为时人所称”,说明此前人们并不怎么欣赏刘希夷此诗。孙翌为盛唐人,表明在盛唐人们已认定此诗作者为刘希夷。 晚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刘希夷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韦绚为宰相韦执谊之子,所著《刘宾客嘉话录》内容追记穆宗长庆元年(821)刘禹锡在白帝城的谈话,原书名为《刘公嘉话录》。刘禹锡曾官太子宾客,故今本题为《刘宾客嘉话录》。刘禹锡与韦绚谈话应该确有其事,谈话内容也应是据实记载,韦绚没有必要撒谎。刘禹锡这段话增补了“恳乞”“之问怒”等求诗杀人细节,明确交代了“许而不与”(答应了又反悔不给)的杀人原因与“以土袋压杀之”的杀人方式,表明宋之问因诗杀人已被刘禹锡坐实。当然,刘禹锡谈话能 否作为宋之问杀人证据,另当别论,笔者稍后论述。 北宋王谠宗此说,其《唐语林・卷五・补遗》言:“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即宋之问也,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此两句,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刘禹锡曰:‘宋生不得死,天报之矣!’”文字、语气和文意都基本照搬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除新增了一句“知其未示人”,没有其他新的信息。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唐新语》云: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诗,词旨悲苦,不为时人所重。善弹琵琶,尝为《白头翁咏》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一联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乃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人所称。或云:‘之问害希夷,而以洛阳之篇为己作,至今载此篇在之问集中。’”完整引用刘肃《大唐新语》对刘希夷的介绍,只在文末加了一句含糊其辞的“或云”作为旁证,指出宋之问“以洛阳之篇(笔者按:即刘《白头翁咏》,因其首句为“洛阳城东桃李花”,故名)为己作”,将之放入宋氏自己文集中,似乎坐实了宋之问偷诗。但以一句莫须有的“或云:之问害希夷”,就想证明宋之问因诗杀人,显然证据不足。因为偷诗和杀人没有必然联系。 南宋尤袤《全唐诗话》亦记:“刘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诗,词旨悲苦,不为时人所重,善弹琵琶。尝为《白头翁咏》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一联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又叹曰:‘此句复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即两存之。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人所称。或云:‘之问害希夷,以洛阳篇为己作,至今载此篇在之问集中。’”除了改动几个无实际意义的虚词,文字与计有功《唐诗纪事》形同翻版,毫无一点新意。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云:“希夷,字庭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b45da433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