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8-13 12:5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七夕的历史典故

由此可见,对牛郎织女二星的歌咏,从周末经春秋战国,再由汉初至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流传数百年间,才提到七月七日相见。而那时候的七月七日已经是规模不小的岁季节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刚开头时只是作为一个季节。从历史文献来看,七夕节起源时间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与星象、物候亲密相关。 据说七夕的节日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有了。据明代罗颀《物源》载:“楚怀王初置七夕。”但因与所载时间相隔太远,恐缺乏信。关于七夕乞巧风俗最早的记载当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文中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爱连’ 又载:“汉丝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于襟褛。”这两条记载都可以说明,西汉初宫中过七月七日的盛况,而汉代这些风俗活动中都不见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由此可见,七夕并非是牛郎织女传奇所衍生出来的岁季节日。 关于七夕节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七夕风俗中去探寻。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神,也就是对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晋周处《风士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是视为谷物神,织女则传




奇是天帝之女桑蚕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袛。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至于在七夕拜牵牛和织女二星,是由于两星的运行七月显得最为突出。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所以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记载:“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因此,在七夕风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风俗,都是源于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丰收美满之意。对时间的崇拜,也延长到对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风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风俗。杨琳在讨论七夕节的起源时,合民俗学相关原理、结合类书、文人笔记、地方志等相关记载资料,对七夕节的起源问题作了具体的辨析:七夕节的成因在于“七在古代文化中是个具有生殖魔力的数目,古人将七月七日作为节日是崇拜七这个神奇之数的结果,其实质是对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许多女性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在七夕节这天往往会进展乞子的活动。 七夕节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奇结合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一个大*时期,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便向传奇中的人物去恳求。




此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并与七夕节相互融合,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除了乞巧的习俗外,七夕节在此期间还多了恳求富贵、长寿、生子的习俗,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予。由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较低,在封建社会又通常被视为繁衍后代的工具,生下男婴因而成为女性为提高社会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为七夕节民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分别对牛郎织女神话传奇和七夕节的探源可见,七夕节的起源主要来自古代人民对星辰、对自然以准时间的崇拜,其起源与牛郎织女的传奇是毫无关系的。但随着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进展演化及其故事中传达的人类情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渐渐融合交汇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5ff95ff6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a.html